關鍵訊息
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 (TNFi),是一類有助於減少發炎的藥物,在無法從一線免疫抑制劑(如methotrexate)治療中受益的乾癬性關節炎病人,使用 TNFi 可能比安慰劑更有效。
我們需要 "比較 TNFi 與二線免疫抑制劑",及 "評估 TNFi 對二線免疫抑制劑治療無反應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的影響" 的高品質研究。
什麼是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 是一種終身的關節炎性疾病,約有三分之一的乾癬病人受此疾病影響,而 "乾癬" 則是一種發炎性皮膚病。乾癬性關節炎的成因尚待釐清。關節處及周圍組織發炎會導致關節和肌腱疼痛、腫脹和僵硬。如果不治療,乾癬性關節炎可能會導致失能並降低生活品質。
乾癬性關節炎該如何治療?
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採用逐步升級的方式,包括物理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s)、類固醇,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劑,這些藥物統稱為疾病調節消炎藥物(DMARDs)。醫師會從最簡單的治療開始,根據需要逐步使用較為複雜的治療方式。DMARDs 可分為三類:csDMARDs(如 methotrexate),bDMARDs(如 TNFi,ixekizumab),以及tsDMARDs(如 upadacitinib)。
TNFi 選擇性阻斷人體內一種稱為腫瘤壞死因子 (TNF) 的蛋白質。TNF 在乾癬性關節炎病人關節處和皮膚的長期發炎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以 TNF 為標靶,TNFi 治療可能會減少發炎並改善相關症狀。
我們想要了解什麼?
我們想了解使用 TNFi 治療成人乾癬性關節炎方面是否比安慰劑、物理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皮質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更有效。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治療對臨床改善、發炎控制(疾病活動性)、身體機能、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放射損傷(X 光片上可以看到的骨骼或關節的變化或損傷)、嚴重副作用以及因副作用而停藥的影響。
本研究做了什麼?
我們搜尋了針對 TNFi 與安慰劑或替代療法進行比較的研究。我們根據目標參與者對研究進行分類:從未接受過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病人;使用 csDMARD 治療而失敗的病人;以及使用 bDMARDs 或 tsDMARDs 治療失敗的病人。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 25 項研究涉及 7,857 名乾癬性關節炎病人。其中規模最大的研究納入 1,282 名成年人,規模最小的研究涉及 47 名成年人。研究於歐洲、北美洲、亞洲、澳洲、南非和南美洲等地進行。研究中大多數涉及的參與者均未透過 csDMARD 治療成功。
與安慰劑相比我們獲得以下資訊:
每 1000 人中,有 359 人接受 TNFi 治療 12 週後臨床症狀改善
• 每 1000 人中,有 436 人接受 TNFi 治療後臨床症狀有所改善。
• 每 1000 人中,有 77 人使用安慰劑後臨床症狀有所改善。
每 1000 人中,有 258 人在接受 TNFi 治療 24 週後疾病控制情況有所改善
• 每 1000 人中 351 人在接受 TNFi 治療後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
• 每 1000 人中,有 93 人使用安慰劑後病情控制得更好。
24 週時,以 0 到 3 的量表(0 為最佳功能)評估,使用 TNFi 後的分數為 0.33 分
• 接受 TNFi 治療的人對其功能改善評分為 -0.47 分。
• 接受安慰劑的人對其功能改善評分為 -0.14 分。
以 0 到 100 的量表(100 為最高分)評估,24 週時接受 TNFi 治療的人的生活品質提高了 3.29 分
• 接受 TNFi 治療的病人其生活品質改善率為 5.7 分。
• 接受安慰劑的病人其生活品質改善率為 2.4 分。
在第 24 週時,以 0 至 528 量表(0 為最佳)測量的放射線損害,使用 TNFi 的病人其得分平均改善了 0.37 分。
• 接受 TNFi 治療的人其放射損傷改善了 0.12 分。
• 接受安慰劑的人其放射損傷惡化了 0.25 分。
與 TNFi 的嚴重副作用相比,並無差異
• 每 1000 人中,有 31 人在使用 TNFi 和安慰劑時出現嚴重的負作用。
每 1000 人中,有 10 人因 TNFi 的副作用而退出療程。
• 每 1000 人中有 28 人退出療程,他們是接受 TNFi 治療。
• 每 1000 人就有 18 人退出療程,他們是使用安慰劑治療。
對於從未接受過免疫抑制劑的參與者,與接受 methotrexate 治療的參與者相比,TNFi 可能導致臨床症狀大幅改善、疾病控制得更好,但身體功能沒有差異,及些微降低了放射線造成的損傷。關於健康對於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並沒有研究調查此項目。我們不確定 TNFi 和 methotrexate 之間的危害是否存在差異。
這些證據的限制是什麼?
有些研究沒有清楚地報告研究如何進行,或者醫療人員或參與者是否知道所提供的藥物,這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有效性。對於某些結果,例如嚴重的副作用,證據來自於少數事件。
這篇文獻回顧的時效性如何?
本篇文獻回顧截至 2024 年 3 月 28 日。
翻譯者:孫儒平 Sun Ju Ping (台北醫學大學 藥學士;奈良先端科学技術大学院大学 分子免疫制御研究室)【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