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物理治療用於0到24個月患有急性細支氣管炎的幼兒

文獻回顧問題

我們回顧了關於胸腔物理治療對兩歲以下患有急性細支氣管炎幼兒效果的証據。

背景

急性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於2歲以下幼兒的病毒型呼吸道感染,大多數小孩只有輕微症狀且不需要住院,而那些需要住院的幼兒有時很難清除他們的痰(因感染引起的黏稠呼吸道分泌物)。胸腔物理治療被認為能幫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排,以改善呼吸狀況。目前有三種胸腔物理治療類型可避免氣道阻塞:震顫、扣擊,強迫呼吸技巧以及慢速氣流技巧。

研究特點

證據更新至2015年7月,此文獻回顧包含12個試驗共1249位受試者,由胸腔物理治療方式分類,5個試驗共246位受試者測試震顫、扣擊的技巧,3個試驗共624位受試者測試強迫呼吸技巧,4個試驗共375位受試者測試慢速氣流技巧。

主要結果

震顫、扣擊技巧是藉由物理治療師雙手快速壓縮拍擊使胸腔產生震盪。試驗結果顯示,沒有一個策略能有效改善急性細支氣管炎病人的臨床分數,這些技巧並未改善呼吸數據、氧氣治療長度或住院時間。目前尚無急性細支氣管炎因使用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或胸腔物理治療相關的康復時間或家長對物理治療效果評估的數據。這篇文獻回顧納入的試驗中並未提供介入治療所引發副作用的相關數據,但文獻中引用了相關副作用的案例,例如因使用此技巧而造成肋骨骨折。

強迫呼吸技巧包含藉由擠壓胸腔或腹部瞬間增加吐氣氣流。患有嚴重細支氣管炎患者,進行物理治療與無進行物理治療者相比,物理治療並未縮短其恢復時間或達到臨床穩定的時間,除了輕度到中度的細支氣管炎患者,物理治療技巧並未改善臨床分數、氧氣飽和度或呼吸速率。這裡並無次要結果如:使用氧氣時間、住院時間長度或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及類固醇的數據。兩個研究顯示,相較於控制組,接受物理治療孩童的家長並未顯著感受到差異。其中一個試驗報告,使用強迫呼吸技巧後,有較高比例的短暫性嘔吐及呼吸不穩定。此試驗發現血氧飽和濃度下降或或未下降對心跳過緩(心率降低)並沒有差異。

慢速氣流技巧包含逐步擠壓胸腔及腹腔,輕柔地從呼氣中期進展到吐氣末期。慢速氣流技巧對於臨床疾病嚴重度評分總體上缺乏效益。然而,兩個試驗中,慢速氣流技巧短暫改善中度細支氣管炎病人之臨床評分或降低其氧氣支持需求,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不能改變住院時間長短。目前尚無改變恢復時間、呼吸參數,或接受物理治療孩童家長感受到明顯益處的相關數據。在試驗中,無嚴重副作用被報導。

證據品質

震顫、扣擊技巧缺乏益處且可能有淺在副作用的風險,因此不建議常規使用於醫院治療。高品質證據顯示,使用強迫呼吸技巧對嚴重急性細支氣管炎無臨床益處,且可能帶來如嘔吐、心跳過緩伴隨低血氧或短暫呼吸不穩定等副作用。低品質證據 顯示整體來說慢速氣流技巧並無明確的益處,但對於某些急性細支氣管炎兒童有短暫益處。除了一個與強迫吐氣相關的試驗,所有納入試驗之偏差風險皆為不明確或很高,試驗偏差風險及不精確的估計,使慢速氣流技巧對臨床數據效果的證據品質低。在達成確定的結論之前需進行進一步的試驗。

翻譯紀錄: 

翻譯者:林映妤
服務單位:自由譯者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