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外周静脉导管临床指征更换与常规更换

系统综述问题

我们评价了常规更换导管(每3-4天更换一次)或仅在导管保留的情况下出现问题体征或症状时更换导管的效果。

系统综述背景

大多数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某些时候通过外周静脉导管接受输液或药物治疗。静脉导管(也称为静脉滴注、静脉输液管或静脉插管)是一种放置在静脉中的短空心管,可将药物、液体或营养物质直接注入血液。这些导管通常每三到四天更换一次,以防止静脉刺激或血液感染。然而,更换导管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且费用很高。这是2010年首次发表的系统综述的第三次更新。

研究特征

2018年4月,我们检索了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这些试验比较了每72至96小时更换导管(常规更换)与仅在出现并发症或完成治疗时更换导管。我们测量了与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静脉炎和其他外周导管相关的问题,如局部感染和导管堵塞。我们为本次更新纳入了两项新研究,研究总数达到9项,共7412名受试者。

主要結果

我们发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静脉炎(静脉炎症)、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流感染、局部感染、死亡率或疼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我们不确定当有临床指征时更换导管时局部,感染是会减少还是增加。常规更换导管造成的浸润(液体渗入导管周围组织)和导管堵塞(无法通过导管注入液体或药物)可能会减少。临床指征更换导管可降低成本。纳入的研究均未报告预先计划的结局:“每个患者的导管移位数量”和“满意度”。

证据质量

大多数结局证据的整体质量被评为中等,这使我们尚不确定研究发现。不确定性主要是由知晓分组情况的人评价的结局(如静脉炎)引起的,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问题是否存在的决定,也可能不会。

作者结论: 

中等质量证据表明,临床指征或常规更换PIVC在CRBSI、血栓性静脉炎、全因BSI、死亡率和疼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我们不确定当有临床指征时更换导管时局部,感染是会减少还是增加。中等质量证据表明,常规更换PIVC时浸润和导管堵塞可能较低;中等质量证据表明,临床指征拔除可能会降低器械相关费用。此次更新增加的两项新试验发现,没有进一步的证据支持每72至96小时更换一次导管。医疗保健机构可能会考虑改变政策,即只有在有临床指征时才更换导管,例如,感染、阻塞或浸润迹象。这将会显著节省成本,避免患者在没有临床指征的情况下因常规重新安置而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并将减少忙碌的临床医生在这一干预上花费的时间。为了尽量减少与PIVC相关的并发症,工作人员应在每次换班时检查导管的插入部位,如果存在炎症、浸润、阻塞、感染或阻塞的迹象,或如果不再需要导管进行治疗,则应拔除导管。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指南建议更换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PIVC)的频率不要超过每72至96小时。人们认为常规更换可以降低静脉炎和血流感染的风险。插入导管对患者来说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如果导管保持其功能且没有炎症或感染迹象,则可能不需要更换导管。常规更换产生的相关费用可能相当多。这是2010年首次发表的系统综述的第三次更新。

研究目的: 

系统综述旨在评价临床指征时拔除外周静脉导管与常规拔除和重新置管比较的效果。

检索策略: 

Cochrane血管文献检索信息专员检索了截至2018年4月18日的Cochrane血管专业注册库(Cochrane Vascular Specialised Register)、CENTRAL、MEDLINE、Embase和CINAHL数据库,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我们还检查了参考文献,并联系了研究人员和制造商以确定其他研究。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纳入了一些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试验比较了在接受连续或间歇输注的住院或社区患者中常规拔除PIVC与仅在有临床指征时拔除PIVC的不同效果。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位系统综述作者独立筛选试验以供纳入、提取资料并使用Cochrane方法评估偏倚风险。我们使用GRADE来评价证据的质量。

主要结果: 

本次更新包含两项新试验,共纳入九项研究,共7412名受试者。八项试验在急症医院进行,一项在社区进行。由于非盲结局评价的严重或不精确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偏倚风险,我们将大多数结局的证据总体质量评为中等。由于所有试验的结局评价均未设盲,因此没有一项试验符合我们的方法学高质量标准。

主要结局

七项试验(7323名受试者)评价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临床指征(1/3590)和常规更换(2/3733)组之间的CRBSI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风险比(risk ratio,RR)=0.61,95% CI [0.08, 4.68]),低质量证据(因严重不精确而降级两次)。

所有试验均报告了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我们在分析中合并了其中七项试验的结果(7323名受试者)。我们在meta分析中排除了两项研究,因为它们导致了高度异质性。无论是根据临床指征更换还是常规更换导管,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RR=1.07,95% CI [0.93, 1.25];临床指征317/3590;3天更换307/3733,中等质量证据,因严重偏倚风险而降级一次)。无论输注是连续还是间断,结局均不受影响。六项试验按器械天数(32709个器械使用天数)提供了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组间没有明显差异(RR=0.90,95% CI [0.76, 1.08];临床指征248/17251;3天变化236/15458;中等质量证据,因严重偏倚风险而降级一次)。

一项试验(3283名受试者)评价了全因血流感染 (blood stream infection, BSI)。我们发现两组之间的全因BSI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R=0.47,95% CI [0.15, 1.53];临床指征:4/1593(0.02%);常规更换9/1690(0.05%);中等质量证据,因严重不精确而降级)。

三项试验(4244名受试者)调查了成本;与常规拔除相比,根据临床指征的拔除可能会减少约7.00澳元的器械相关费用(MD=-6.96, 95% CI [-9.05, -4.86];中等质量证据,因严重偏倚风险而降级一次)。

次要结局

六项试验评价了浸润(7123名受试者)。与有临床指征的更换相比,常规更换可能会减少液体向周围组织的浸润(RR=1.16(95% CI [1.06, 1.26];常规更换747/3638(20.5%);临床指征834/3485(23.9%);中等质量证据,因严重的偏倚风险而降级一次)。

七项试验(7323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发现,与临床适应症组相比,常规更换组因堵塞导致的导管失败率可能较低(RR=1.14,95% CI [1.01, 1.29];常规更换组519/3733(13.9%);有临床指征的560/3590(15.6%);中等质量证据,因严重偏倚风险而降级一次)。

四项研究(4606名受试者)报告了当地感染率。尚不确定组间是否存在差异(RR=4.96,95% CI [0.24, 102.98];临床指征2/2260(0.09%);常规更换0/2346(0.0%);极低质量证据,因严重的偏倚风险降1级和非常严重不精确性降2级)。

一项试验(3283名受试者)发现,临床指征拔除与常规拔除比较,死亡率无明显差异(RR=1.06,95% CI [0.27, 4.23];低质量证据,由于非常严重的不精确性降两级)。

一项小型试验(198名受试者)报告临床指征组和常规移除组之间的器械相关疼痛无明显差异(MD=-0.60, 95% CI [-1.44, 0.24];低质量证据,由于严重偏倚风险和严重不精确性降级)。

本系统综述中纳入的任何研究均未报告预先计划的结局“每位患者的重新导置管次数”和“满意度”。

翻译笔记: 

翻译:崔卓君(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英语医学方向) 审校:马亚茹,2022年10月6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