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臨床狀況更換與常規更換周邊靜脈導管之比較

回顧問題

我們回顧實證報告關於定期更換導管 (每 3至4天) 及只有在導管出現問題或症狀時才更換導管之差異。

研究背景

大多數醫院患者在住院期間,通常會通過外周靜脈導管接受液體或藥物治療。靜脈導管 (也稱為靜脈滴注、靜脈或靜脈插管) 為放置在靜脈中的一個短且空心的管路, 用於將藥物、液體或營養物質直接輸送到血液中。這些導管通常每三到四天更換一次, 以防止靜脈刺激或血液感染。然而, 更換導管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適, 而且成本相當高。本篇這是第三次更新首次發表於2010的評論文章。

硏究特點

2018年4月, 我們尋找隨機對照試驗 (RCT), 僅在出現併發症或治療完成的情況下才更換導管及每72至96小時更換導管 (常規更換) 進行比較。我們測量導管相關的血液感染、靜脈炎和其他與外周導管有關的問題, 如局部感染和導管堵塞。我們總共發現了9項研究,包含此次納入的兩項新研究,有7412名參與者。

主要結果

我們發現, 導管相關的血液感染率、靜脈炎 (靜脈炎症)、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液流感染、局部感染、死亡率或疼痛的發生率並沒有顯著差異。依照臨床狀況更換導管, 並無法確定局部感染是否因此減少或增加。常規更換導管者, 滲漏 (液體滲入導管周圍的組織) 和導管堵塞 (無法通過導管注入液體或藥物) 可能會減少。在依照臨床徵兆才更換導管者, 成本降低。研究結果的假設,“每名患者的導管重新置放管路次數”,及,“滿意度”並未包括在任何研究報告評價中

證據品質

證據整體的品質被批判對大多數結果是模稜兩可的, 這研究的結果無法說服我們。不確定性主要歸因由於患者對靜脈炎等結果進行評估, 這些結果可能或也可能不影響他們關於問題是否存在的決定。

翻譯紀錄: 

翻譯者: 鄒季蓉
服務單位:大林慈濟醫院護理部專科護理師內科組
職稱:專科護理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