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電子或機器人步態訓練裝置是否能幫助中風後的病人改善步行能力?

關鍵訊息

• 電子和機器人設備加上物理治療可能有助於中風後病人再次獨立行走。它們可能對中風後前三個月的病人特別有益。

• 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確定這些設備的使用頻率和使用時間長度。

什麼是中風?

當流向部分大腦的血液被切斷,阻礙腦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時,就會發生中風。中風會引起突發性的軟弱無力,通常會影響到身體的單側。如果供應到腦部的血流停止了,腦細胞就會開始死去。這可能導致腦損傷、殘疾甚至死亡。

中風後倖存的人通常會留下因腦損傷而引起的長期問題。由於身體一側或兩側的腿部肌肉無力、關節僵硬或缺乏協調性,他們可能會發現行走等體力活動很困難。人們可能需要長期的復健,包括物理治療,才能恢復先前的獨立性。物理治療包括運動、按摩、技能訓練和電療,幫助人們恢復運動能力。

中風後行走

中風後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幫助人們再次行走。為了幫助人們練習步行,已開發出能自動移動並執行特定任務的機器人裝置,以及以電力驅動的機械裝置(即機電裝置)。中風後行走困難的人需要大量練習才能改善。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步行機是否有效。

我們想了解什麼?

我們想了解與不使用步態訓練設備相比,結合物理治療是否可以幫助中風後的病人改善行走能力。

我們進行了什麼研究?

我們搜尋了關於使用步態訓練設備幫助中風後病人重新學習行走的研究。我們感興趣的是:

• 有多少人可以獨立行走;

• 人們的行走速度有多快;

• 他們在 6 分鐘內可以走多遠;

• 有多少人退出研究;和

• 有多少人死亡。

我們尋找將人們隨機分配到治療組的研究。此類研究通常能為治療效果提供最可信的證據。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了 101 項研究,涉及 4,224 名中風後正在學習重新行走的成年人(平均年齡 47 至 76 歲)。這些研究比較了「物理治療加上電動與機器人步態訓練裝置」與「單純物理治療或常規照護」之間的效果差異。在大多數研究中,訓練期持續三到四週;最短 10 天,最長 8 週。

訓練結束時,與物理治療或常規護理相比,使用步態訓練設備加上物理治療:

• 可能幫助更多人獨立行走(51 項研究;2,148 人);

• 可能不會增加人們的平均步行速度(73 項研究;3,043 人);

• 不會增加人們在 6 分鐘內步行的距離(42 項研究;1,966 人);和

• 不會增加或減少退出研究的人數,或死亡的人數(死亡很少見)(101 項研究;4,224 人)。

每 9 名接受設備加上物理治療的病人中,可能有 1 人在治療結束時能夠獨立行走。

在後續追蹤中,與物理治療或常規護理相比,使用步態訓練裝置加物理治療可能不會幫助更多人獨立行走,並且可能不會增加人們的平均步行速度或人們在 6 分鐘內可以行走的距離。

本篇文獻回顧的限制為何?

我們對我們的結果有低到中等的信心。許多研究的品質偏低或不佳,且樣本數較少。因此,一些研究可能使這些設備的好處或益處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大。

文獻最近的更新日期為何?

證據截至 2023 年 12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張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Cochrane Hong Kong)【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Mehrholz J, Kugler J, Pohl M, Elsner B. Electromechanical-assisted training for walking after strok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5, Issue 5. Art. No.: CD006185. DOI: 10.1002/14651858.CD006185.pu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