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气管内Clara细胞分泌蛋白(Intratracheal 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SP)给药治疗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的早产儿

随机对照试验中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指导使用CCSP治疗有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的早产儿。

由肺部天然存在的内层化学物质(表面活性剂)缺乏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发生在足月前出生的婴儿中。通常的治疗包括将人工表面活性剂直接滴入新生儿的气管,然后进行机械通气。然而,这个过程会导致肺部损伤,从而影响婴儿的长期健康。一个潜在的预防策略是给药CCSP。这种蛋白质有可能减少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从而可以防止这种损伤继发的进一步并发症,即慢性肺病(chronic lung disease,CLD)。本系统综述发现了一项针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进行气管内CCSP给药的小型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报告了CCSP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没有足够的受试者来检测重要的临床效果。鉴于该试验和其他动物研究的令人鼓舞的结果,有理由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的早产儿进行气管内CCSP给药的高质量试验。

研究背景

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 CCSP)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和抗炎剂。CCSP可合成为重组人Clara细胞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lara cell protein,rhCC10)。它已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可减少肺损伤、改善肺的顺应性和氧合作用、减少全身炎症并上调表面活性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这些特性使气管内给药的CCSP成为预防慢性肺病(chronic lung disease,CLD)的潜在药物。

研究目的

本系统综述旨在确定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气管内CCSP给药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风险的早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CENTRAL(Cochrane 图书馆,2010年10月)、MEDLINE和PREMEDLINE(1950年至2010年10月)、EMBASE(1980年至2010年10月)和CINAHL(1982年至2010年10月)。我们检索了科学会议记录、谷歌学术和已确定研究的参考文献列表,并联系了信息提供专家和表面活性剂制造商。

纳入排除标准

关于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气管内CCSP给药对有RDS风险的早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已发表、未发表和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整群随机或半随机试验。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综述作者独立评价试验的合格性和质量,并提取资料。

主要结果

确定并纳入了一项试点研究。该研究招募了22名700g至1300g的早产儿,这些早产儿已确诊RDS,需要通气来给予表面活性剂。婴儿在接受表面活性剂治疗后四小时内接受一个气管内剂量的安慰剂 (n =7)、1.5 mg/kg (n =8) 或5mg/kg (n =7) 的rhCC10。与安慰剂相比,在任一剂量的rhCC10下,慢性肺病(胎龄36周或28天)、死亡率、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或吸氧天数均无显著差异。报告了接受5mg/kg rhCC10的婴儿的机械换气天数显著增加(平均差(mean difference)=12.00,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0.39,23.61]),但在更低剂量时没有。该研究报告说了单次气管内剂量的rhCC10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导致气管吸出的中性粒细胞和总细胞计数以及肺蛋白浓度显著降低。组间气管吸出的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

作者结论

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确定rhCC10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rhCC10是否可以减少有CLD风险的婴儿的肺部炎症,并确定剂量和给药策略。

翻译笔记

译者:李佳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赵紫怡(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英语医学方向),2023年3月30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引用文献
Abdel-Latif ME, Osborn DA. Intratracheal 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 (CCSP) administration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or at risk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1, Issue 5. Art. No.: CD008308. DOI: 10.1002/14651858.CD008308.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