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卒中早期的动脉治疗对比溶栓药物治疗

系统综述问题

在脑卒中早期治疗中,进入堵塞动脉治疗(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和溶栓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背景

大部分卒中是由脑动脉中的血块阻塞引起的。用溶栓药物的及时治疗能恢复血流量并防止脑损伤。通过一根管子进入动脉的疗法(经皮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已经为卒中的治疗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这个方法可直接接近血凝块,并使它机械地被去除或溶解。尽管这些方法被广泛地使用,但他们是否比注射溶栓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尚不清楚。

研究特征

我们纳入了四个试验,其中涉及被随机分组到经皮血管介入治疗或者注射溶栓药物治疗的450名受试者。

检索日期

研究证据目前截至2017年9月。

主要结果

与注射溶栓药物相比较,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并没有增加试验结束时病人良好康复的可能性。没有出现死亡或者遭受脑出血风险的显著提高。特别是因为经皮血管介入治疗新技术和设备的飞速发展,需要进行新的、规模更大的试验。

证据质量

由于可利用的试验信息数量的有限性,我们认为证据质量较差。

研究背景

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是由脑动脉中的血栓阻塞引起的。在4.5小时内通过静脉内给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现在对于这种情况标准的治疗方法。经皮血管介入治疗使用一种经动脉内的机械的方法来使血栓分解或者去除(血栓切除术)。近来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经皮的血管介入治疗比常规治疗(常规治疗通常包括静脉溶栓治疗)更有效。然而,静脉溶栓治疗在试验中通常对试验中的两组受试者都施用,缺少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直接对比。

研究目的

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对比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Cochrane卒中组试验注册库(Cochrane Stroke Group Trials Register)(最近一次检索:2018年8月)。另外在2017年9月份,我们检索了以下电子数据库: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卒中试验注册库(Stroke Trials Registry),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在进行的试验注册库,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

纳入排除标准

随机对照试验(RCTs)直接比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系统综述作者应用纳入标准,开展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我们获得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数据。我们使用GRADE方法来评价证据的质量。

主要结果

我们纳入4项试验,共450名受试者。其中3项试验的443名受试者在随访终点关于功能性结局和死亡的数据都是可获得的。与静脉溶栓对比,经皮血管介入治疗没有提高良好功能性结局的受试者的比例(改良Rankin量表分数0到2,风险比RR=1.01, 95%CI [0.82, 1.25],P=0.92)。证据质量较差(结局评估使用了盲法,但治疗医师和受试者没有使用盲法)。在随访终点,经皮血管介入治疗组中死亡的受试者比例没有明显的上升(RR=1.34, 95% CI [0.84, 2.14], P=0.21)。证据质量较低(置信区间宽)。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在干预组和控制组中没有差异(RR=0.99, 95%CI [0.50, 1.95], P=0.97)。证据质量较低(置信区间宽)。一个试验中只有7名受试者的血管状态数据(再通率)是可获得的,我们认为这些用于数据分析是不够的。

作者结论

目前本综述直接比较了缺血性卒中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治疗与经皮血管介入治疗。我们从随机对照试验中没有找到证据表明在功能的结局方面经皮血管介入治疗要优于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治疗证据质量较差(结局评估应用了盲法,但治疗医师和受试者没有应用盲法)。因为这个介入疗法的新技术和设备的飞速发展,所以足够样本大小的新试验是有必要的。

翻译笔记

译者:任毅铭(北京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审校: 杨鸣(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19年4月9日

引用文献
Lindekleiv H, Berge E, Bruins Slot KMH, Wardlaw JM. Percutaneous vascular interventions versus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8, Issue 10. Art. No.: CD009292. DOI: 10.1002/14651858.CD009292.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