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訊息
• 我們找到了 51 項研究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對於教育環境中介入措施在減少自我傷害方面的影響仍感到不確定。
• 雖然部分研究結果具有正向意涵,但仍需大型研究以加以驗證,並應進一步探討結合多種介入策略的研究,這些策略應與青少年共同設計,能於安全的環境中施行,並可持續長期執行。
如何預防自我傷害與自殺行為?
青少年之自我傷害與自殺為重要之公共衛生議題,對其本人、同儕及其所處社群均造成顯著的心理壓力與困擾。預防自殺與自我傷害的措施著重於可改變的風險因子,包括強化保護青少年的正向能力。這些措施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
『普遍性介入』通常旨在提升自我傷害及自殺預防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例如心理健康或自殺意識教育計畫。還會教一些像問題解決這類能保護自己的技能。這有助於降低負面態度與羞恥感,進而提高有自殺念頭或自我傷害行為者尋求協助的可能性。
『選擇性介入』確保經歷自殺想法或從事自我傷害者能被及時識別並提供適當支持。此類介入通常包含培訓同儕及成人,透過詢問以辨識他人困擾,並促使其接受適當的支持。
『指標性介入』多針對個別個體實施,例如談話療法。此類介入多於臨床環境中提供。其運作原理依介入措施所採取的基本方法而異。最常見的介入方法為認知行為療法(CBT),其幫助個體識別並挑戰導致痛苦情緒及自殺或自我傷害念頭的非適應性思維;以及辯證行為療法(DBT),著重於提升個體接受並改變痛苦情緒及其他反應的能力,進而減少危及生命的行為。
我們想要了解什麼?
我們想了解在教育環境中實施的普遍性、選擇性和指示性介入是否能減少:
• 自我傷害
• 自殺意念(考慮自殺);以及
• 絕望。
我們也想知道這些介入是否能被年輕人接受。我們用沒完成研究的人數(中途退出者)來衡量這個指標。
我們探討這些研究是否有測量青少年認為重要的結果指標,包括應對能力及能提供安全感的環境因素。我們尋找任何一種衡量應對技巧和安全環境的方法。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檢索了針對普遍性(universal)、選擇性(selective)及指標性(indicated)介入措施,旨在降低自我傷害或預防自殺之教育場域相關研究。我們對試驗結果進行比較與彙整,並根據研究設計、樣本數及程序中顯著偏差等因素,評估對證據的信心程度。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了 51 項研究,包含了 36,414 位受試者。共有 27 項研究在中學進行,1 項在國中,1 項在小學,19 項在大學,1 項在醫學院,另有 1 項橫跨教育與社區場域。沒有一項是在替代教育或技術訓練學校環境中進行的。各研究比較介入措施與無介入、等待名單或其他介入方式,如運動或健康飲食。
整體而言,針對普遍性、選擇性及指標性介入措施對各項結果的影響,缺乏充足證據支持。所有普遍性介入相關研究均未提供自我傷害之數據。目前尚不清楚選擇性介入與指標性介入是否相較於對照組能略微減少自我傷害行為。與對照組相比,指標性介入可能對非自殺性自我傷害(即無死亡意圖之自我傷害)有輕微的減少效果。有關介入接受度的證據指出,參與指標性介入者相較於對照組可能有較高的中途退出率,但在普遍性或選擇性介入方面則無顯著差異。相較於對照組,接受指標性介入者的自殺意念與絕望感可能有所下降;然而,普遍性與選擇性介入則可能幾乎無顯著效果。儘管針對應對技巧與安全環境的測量方式多樣,但能夠指出有改善的資訊仍相當有限。
本篇文獻證據的限制為何?
試驗中的青少年可能知道自己接受的介入類型,且並非所有研究皆提供與自我傷害及其他關注結果相關的資料。真正具規模的大型研究相對稀少,而這類研究對於釐清介入措施在預防上的影響至關重要。
可惜的是,在教育環境中,我們用以評估中途退出的指標並不適用,因為往往難以判斷青少年是實際退出,還是僅當天未到校。
此證據最新更新日期為何?
證據檢索日期截至 2023 年 4 月。
翻譯者:Yu-Wen, Huang (翻譯志工)【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