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回顧的目的為何?
本篇考科藍回顧旨在探討使用雷射與其他光源進行治療,是否能改善痤瘡病人的白頭粉刺、黑頭粉刺,以及發炎病灶。我們也希望了解痤瘡病人如何評估患部的改善情形,以及對他們而言,這些治療方式會不會引起水泡、疤痕等不適的副作用。為了回答上述問題,考科藍的研究人員蒐集並分析了所有相關研究,共納入 71 篇研究,總計包含 4,211 位參與者。
本篇回顧的研究內容為何?
痤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會引起黑頭粉刺、白頭粉刺及發炎病灶,並可能留下疤痕。現有的治療方法在療效與使用便利性上受侷限,且可能伴隨副作用。我們研究了用雷射和其他光源當作替代療法,這些光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一種會讓皮膚對光更敏感的化學物質(光動力療法,PDT)一起使用。我們並比較了不同的光療法與其他治療方法、未治療以及安慰劑的效果。
大多數納入研究的參與者為 20 多歲,輕度到中度的痤瘡病人。而光療法於不同研究中的使用在許多重要方面差異甚大,例如所使用的光波長、治療時間,以及光動力療法中所用的化學物質等。
關於研究利益衝突,超過一半的研究由業界資助。部分研究者報告存在利益衝突,部分未聲明此類資訊。
重點資訊
由於納入的研究無法明確顯示光療法(包括光動力療法,PDT)是否比其他比較組(如安慰劑、未治療或皮膚外用藥物)更有效,也無法確定其療效可維持多久,因此我們無法從本次回顧中得出明確的結論。
本篇回顧的主要結果為何?
我們探討了痤瘡病人如何評估患部的改善情形,但無法明確界定納入研究中的光療法是否具有正面效果。由於納入的研究在執行與測量方式上存在差異,因此對多數光療法在改善痤瘡病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與發炎病灶數量變化的效果,仍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
多數納入的研究有提及副作用,但報告內容普遍不夠詳盡。研究普遍未報告疤痕產生,但在脈衝光、紅外線光及光動力療法(PDT)的研究中有回報水泡反應。
共包含 360 名中度至重度痤瘡病人的三項研究顯示,光動力療法(PDT)結合氨基戊酮酸甲酯(MAL),經紅光照射後,在改善黑頭粉刺、白頭粉刺與發炎病灶數量上的效果,與搭配安慰劑藥膏的紅光治療相當。我們判定這項證據的品質為中等。
未來需要設計完善的研究將常見的痤瘡治療方式與光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以更準確的評估光療法對痤瘡的臨床效果與副作用。
本文獻最近的更新日期為何?
本回顧納入的研究更新至 2015 年 9 月。
翻譯者:吳唯恩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專任研究助理)【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 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