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非男性生育力低下夫妻在體外受精期間以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與傳統技術進行卵母細胞授精的比較

標題

男性精子總數與活動力正常的夫妻,在進行試管嬰兒 (IVF) 期間以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 (ICSI) 與傳統體外受精 (c-IVF) 進行卵母細胞授精的比較。

文獻回顧問題

Cochrane 作者回顧了 ICSI 與 c-IVF 對男性精子總數與活動力正常之夫妻所產生影響的證據。

研究背景

40 多年以來,IVF 已成為生育治療的基礎,其過程涉及過度刺激卵巢來生成多個卵子以供收集。在 c-IVF 技術中,卵子會在實驗室與精子一起孵化以期受精。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 (ICSI) 最初​​於 1992 年被發現,並作為一種受精技術被引入,用以克服精子數量少的問題,如今 ICSI 也作為 IVF 的附加技術使用,同時應用於曾經歷 c-IVF 受精率低或失敗事件、輕度男性不孕症、或不明原因不孕等情況。我們比較 ICSI 能否較 c-IVF 提供更有利的結果。

研究特色

本回顧包括三個隨機對照試驗 (RCTs),對總共 1,539 對接受生育治療的夫妻進行 ICSI 與 c-IVF 的比較。證據更新至 2023 年 2 月。

主要研究结果

此分析中納入 3 個設計良好的 ICSI 與 c-IVF 對比的研究。兩項研究記錄了活產,但我們無法確定 ICSI 相較於 c-IVF 對活產率的影響。有證據表明,假設 c-IVF 的活產機率為 32%,則 ICSI 的活產機率應落在 30% 至 41% 之間。由不良事件包括多胎妊娠、異位妊娠、子癲前症與早產來看,這兩種技術可能幾乎沒有差異或完全沒有差異。沒有研究顯示主要結果為死產。

兩項研究記述 ICSI 和 c-IVF 的子宮內懷孕可行率,指出若假設 c-IVF 的子宮內懷孕可行率為 33%,則 ICSI 子宮內懷孕可行率應落在 28% 至 38% 之間。研究結果顯示,ICSI 技術的子宮內懷孕可行率相較 c-IVF,兩者可能幾乎沒有差異或完全沒有差異。

臨床懷孕率和流產率也顯示,兩種技術之間可能幾乎沒有差異或完全沒有差異。

證據可信度

由於缺乏可用的研究,ICSI 是否比 c-IVF 可提高活產率仍存在不確定性。證據確定性被評為低至中等,是因本次回顧所納入之部分研究在包括隨機分派在內等方法並不清楚。代表著必須審慎評估該研究結果,且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這些發現。

翻譯紀錄

翻譯者:范君郁 (Chun‐Yu Fann)【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Cutting E, Horta F, Dang V, van Rumste MME, Mol BWJ.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in vitro fertilisation in couples with males presenting with normal total sperm count and motility.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3, Issue 8. Art. No.: CD001301. DOI: 10.1002/14651858.CD001301.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