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資訊
耳咽管氣球擴張術(簡稱 BET)術後 3 個月內,手術效果可能比使用鼻腔藥物更能改善耳咽管功能障礙。
我們對此證據的確定程度取決於追蹤的時間長度和所比較的治療類型。
什麼是耳咽管功能障礙?
耳咽管是連接中耳(耳膜後方的空腔)和鼻後部的管道。若管子無法正常打開,耳朵就會出現壓力相關的症狀。英國約有 1% 人口受此影響。
我們想了解什麼?
其中一種治療方法是將氣球通過鼻子插入該管,接著充氣至高壓使管子擴張,最後取出氣球。目標是提高管子打開的順暢度。我們想了解 BET 是否比其他治療耳咽管功能障礙的標準療法(通常是鼻腔藥物治療,但也包括其他手術介入)有更好的效果。我們關注的面向是病人回報的手術成效、耳咽管功能客觀或半客觀評估,以及相關嚴重併發症。我們也深入探究其他治療結果,包括聽力、耳膜異常、生活品質、是否需要再次手術,以及其他較不嚴重的併發症。
我們做了哪些研究?
我們檢索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對象所接受的治療乃隨機分派之臨床研究),這種類型的研究設計為治療成效提供最可靠的證據。我們也檢索了將 BET 與其他療法(包括不治療、非手術治療和其他類型的手術治療)互相比較的研究。接著比較和總結這些研究的結果,並評定對證據信心的等級。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 9 項將 BET 與其他治療方法互相比較的研究。最常見的替代治療方法是使用鼻腔藥物。本次文獻回顧共納入 684 人,他們來自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 6 個不同國家。其中有 6 項研究是在多家醫院進行。
5 項研究(422 人)比較了 BET 與鼻腔藥物。1 項研究(17 人)比較 BET 與不治療(病人仍接受麻醉,但沒有接受 BET)。4 項研究(275 人)比較 BET 與其他手術。
研究發現,在術後 3 個月內,BET 可能比鼻腔藥物更能減輕耳咽管症狀,而且在某些客觀或半客觀評估的結果上更好。對於多數其他比較項目、追蹤期和研究結果,現有的證據不夠確定,無法顯示不同治療方法之間有任何明顯差異。
無人回報嚴重併發症。
證據的限制是什麼?
我們對研究結果沒有信心,因為對研究的進行方式、疾病治療結果的評估方式以及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存在擔憂。這些研究是在高度控制的環境中進行,因此其安全性結果可能無法直接應用於現實中的醫療實踐。
證據最後的更新日期為何?
證據更新至 2024 年 1 月 18 日。
翻譯者:許珈瑜(自由譯者)【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 統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