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探討的問題
我們的目的在於探討對於加護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成人來說,高的氧氣給予是否優於低的氧氣給予。
研究背景
成人住進ICU是一項急重症並且有高死亡風險,大多數住進ICU的成年人需要給予氧氣或氣體治療,甚至許多人需要機械通氣。嚴重的疾病會導致血液中缺氧,也就是所谓的低氧血症(Hypoxemia),這使病人暴露於組織處在低氧的狀態(缺氧:Hypoxia)和器官衰竭的風險上。使用鎮定劑和强效止痛藥會抑制呼吸,甚至抑制體內氧氣的水平。
給予氧氣的做法一直是寬鬆的,它可能會導致過多的氧氣,即所謂的高氧(Hyperoxia),儘管缺乏有力的證據證明給予氧氣的有效性,但在國際之間的臨床指引都廣泛的建議使用氧氣。然而,有一項新的臨床指引建議不要給予高水平的氧氣,因為某些臨床研究表明高氧血與死亡風險的增加存在著一些關聯性。因此我們必須在給予氧氣所造成的效益與高氧血所造成的潜在危害間保持平衡。
研究性質
截至2018年12月,我們選定了10項隨機對照試驗(受試者被随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一共包含了1458名受試者。7項試驗(1285名受試者)提供了關於ICU中介入氧氣治療後三個月內的死亡人數、嚴重不良事件和肺損傷的調查結果。肺損傷是由受試者是否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或肺炎統計而來。5項試驗包含了住進ICU存在一系列嚴重健康状况的成年病人,其中1項是在外科ICU;2項試驗涉及創傷性腦損傷的成年人,1項試驗涉及心臟停止後恢復循環的成年人,1項試驗涉及中風的成年人;其中有6項試驗的所有受試者皆直接透過氣管內管進入主氣道接受侵襲性通氣,在另1項試驗中,一些受試者接受了機械通氣,而另一些則接受了非侵襲性氧氣治療,3項試驗涉及接受非侵襲性氧氣治療的成年人。所有的試驗都比較了高氧氣狀態與低氧氣狀態,但是對於氧氣給予的標準水平定義卻非常不同,氧氣治療的介入時間範圍從一小時到住院時間長短不等。
主要結果
我們無法明確的指出高氧氣狀態的影響,因我們的發現是基於非常低的證據品質。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指出對於住進ICU的成年人高氧氣狀態與低氧氣狀態相比所產生的效益,高氧氣狀態可能增加病人的死亡風險(4項試驗,1135名受試者)和嚴重不良事件的風險(6項試驗,1234名受試者),沒有證據指出高氧氣狀態和低氧氣狀態對肺損傷的影響存在差異,但證據品質非常不確定(5項試驗,1167名受試者)。所有納入的試驗均未報告任何時間點的生活品質、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風的情况,只有一項試驗報告包含了敗血症。
證據品質
納入試驗的受試者人數太少,因此我們無法對此次的文獻回顧做出明確的判斷,因這些試驗所根據的受試者的疾病類型、臨床相關的照護措施、疾病的嚴重程度、给氧的目標以及给氧的時間長短有所不同。其中2項試驗除了缺乏受試者和相關參與人員的盲性評估外,其他的偏倚風險很低。整體來說,所有納入的試驗都存在很高的偏倚風險。
翻譯者:陳道岸
服務單位:彰化秀傳紀念醫院
職稱:呼吸治療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b117100045@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