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血劑對高血壓之效用

本文獻探討之問題

我們回顧了與安慰劑或其他療程相比,抗血小板藥物 (antiplatelet agents) 是否能夠有效降低血壓升高之患者的死亡率或大型血栓事件的發生,亦或兩者皆有之依據。同時,我們也評估了與安慰劑和其他療程相比,口服抗凝血劑對於患者是否能更有降低死亡率或大型血栓事件形成之功效及兩者是否能同時發揮。

研究背景

雖說全身性 (動脈) 血壓升高會導致高血管內壓,但主要高血壓併發症、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缺血性中風和週邊血管疾病等還是與血栓形成有關。

我們想要瞭解抗血栓形成劑或抗血小板療程在初級預防之目的上,是否能有效幫助降低高血壓患者的死亡率、降低血栓形成或兩者兼而有之。此外,我們試圖確認抗血栓形成劑或抗血小板療程是否有利於二級預防,以減少高血壓患者的死亡率及血栓的產生,或兩者兼而有之。

文獻探討日期

本系統性文獻回顧更新截至於 2021 年 1 月。

研究特點

本次研究探討了包含 61,015 位患者的 6 次試驗。四次試驗包含了初級預防 (41,695 位患者;HOT、JPAD,、JPPP 和 TPT) 和二級預防 (19,320位患者;CAPRIE 和 Huynh)。四項試驗以安慰劑做對照 (HOT、JPAD、JPPP 和 TPT 等);兩項試驗包含藥物比較 (CAPRIE 和 Huynh)。在 1996 年的 CAPRIE 涵蓋了來自歐洲及美國等 16 個國家且患有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或週邊血管疾病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 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齡為 62.5 歲。72% 的患者為男性,且 95% 的患者為白種人。1998 年的 HOT 涵蓋了來自 26 個國家,年齡介於 50~80 歲 (平均年齡為 61.5 歲) 的高血壓患者。在 1998 年的 TPT 中,從英國的 108 所診所招募了年齡介於 45 至 65 歲 (平均年齡為 57.5 歲) 的缺血性心臟病高風險男性患者。在 2001 年的 Huynh 中包括了來自加拿大平均年齡 67 歲,患有不穩定心絞痛 (unstable angina) 或非 ST 段上升型心肌梗塞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I),曾接受過心臟繞道手術,且其狀況不適合接受血液循環重建手術的患者。2012 年的 JPAD 包含了來自於日本,平均年齡落於 65 歲的第二類糖尿病患者,男性佔55%。2019 年的 JPPP 包含了暴露在動脈粥樣硬化病因 (高血壓、糖尿病或血脂異常) 風險之下日本患者。中位年齡為 70 歲,男性患者佔 42%。

主要研究結果

使用乙醯水楊酸 (acetylsalicylic,ASA,俗稱阿斯匹靈) 的抗血小板療程,在治療高血壓患者的初級預防上並未改變其致死率,而且增加了嚴重出血的風險。

與 clopidogrel (又名寶栓通) 相比,阿斯匹靈抗血小板療程有降低心血管相關非致命症狀風險的可能性。與阿斯匹靈相比,clopidogrel 在針對高血壓患者的次級預防上會增加嚴重出血的風險。

沒有證據能夠證實含華法林 (warfarin) 口服抗凝血劑可降低針對高血壓患者在次級預防中的死亡率。

Ticlopidine、clopidogrel 和較新的抗血小板藥物,如 prasugrel (又稱抑凝安)和 ticagrelor (又稱倍林達) 尚未能夠在高血壓患者的治療上得到充分評估。較新的抗血栓口服藥物,如 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 和 edoxaban 尚未能在高血壓患者中進行測試。

證據的確定性

本文獻探討之依據都與低確定性證據相關。探討得出的「高風險」偏差結果似乎與非完整的結果數據及選擇性研究數據有關 (主要自 Huyuh 和 JPPP)。

翻譯紀錄: 

翻譯者:吳威儒【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