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 2 歲以下兒童在出生、或出生不久進行之白內障手術,何種類型最為有效?

關鍵訊息
我們發現的高可信度實證尚不足夠,因此無法確定,對於病患雙眼在出生時或出生不久之白內障(雙側先天性白內障)治療,何種形式之手術最適合。我們所發現的三項試驗,進行的手術類型皆不相同,因此無法互相比較。

今後之試驗應調查:適合病患植入人工水晶體之最佳年齡、不同手術方法引起之不同併發症、以及較新型的手術(如囊中鏡技術)是否比傳統手術型態更加適合。

何謂白內障?
白內障是眼睛內部原本呈透明狀的水晶體變得混濁,並使視力模糊。有些孩童還在母親子宮內或出生後不久,雙眼便出現白內障,稱為雙側先天性白內障。在世界各地,這是孩童失明的主因,尤其是在低收入國家。

白內障如何治療?

白內障會影響視力發育,因此通常建議進行手術,摘除混濁的水晶體。摘除水晶體代表著眼睛會無法聚焦。視力矯正必須由人工水晶體取代受損水晶體,較為人知有人工水晶體、眼鏡或隱形眼鏡、或合併使用。關於適合 2 歲以下孩童的最佳手術方式,目前全球醫學尚無共識。

手術可能導致併發症,例如:需要再度手術、視網膜剝離(眼睛後部的感光組織(稱為視網膜)脫離正常位置)和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種眼內壓力過高的眼部疾病。若不給予治療,將傷害視神經而導致失明。青光眼對於 2 歲以下便進行白內障手術的兒童來說,有終生罹患之風險,不論是否植入人工水晶體,皆有可能發生。

植入人工水晶體後,眼部中心可能會發生再度混濁的情形,將導致視力模糊,並須進行雷射或進一步手術治療。不同的植入技術可減少混濁情形復發。然而,不論是否植入人工水晶體,眼部混濁的復發是摘除水晶體後常見的併發症。

醫生從水晶體前面(前路手術)或是後面(後路手術)進入白內障部位。兩者有不同的併發症比率。

我們想知道什麼?
我們想找出,對於 2 歲和 2 歲以下的孩童,何種手術方法最能改善視力、併發症最少,或兩者皆可達到。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搜尋了針對 2 歲以下兒童不同手術方法的不同試驗。比較並總和了研究結果,根據研究方法與研究規模等因素來評估實證的可信度。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了三項試驗,包含 90 名患有雙側先天性白內障之兒童;其中有 79 名未滿 2 歲。患兒於術後進行隨訪 1 至 5 年。三項試驗皆在印度進行,並對不同的介入治療措施進行比較。

一項針對 60 位兒童所進行的研究,比較了手術時植入人工水晶體、與不植入人工水晶體而僅藉由眼鏡與隱形眼鏡的複合式視力管理兩種方式。報告顯示,這兩組造成的視力結果與術後併發症並無差異。

一項對 7 名 2 歲以下兒童進行的研究,比較了兩種人工水晶體的植入技術,這些技術可降低視力混濁的復發率。他們發現這些手術方式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但僅對很少的孩子做了研究。

一項針對 12 名兒童做的研究,使用了較小的儀器摘除水晶體,並比較了兩種摘除路徑:前路手術(經由水晶體前面)或後路手術(經由水晶體後面)。這項報告顯示,兩種路徑都沒有導致視力再度混濁,在併發症發生率上也無顯著差異。

這些證據受到了什麼樣的侷限?
我們對實證的信心很低,因為發現的試驗很少,而這些試驗彼此各異。我們納入的三項試驗均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測得的結果皆不相同。這些試驗的參與者非常少,並且全都是在印度進行。這意味著這些結果可能無法適用於全球。

研究侷限包括:一項針對 60 名兒童的研究報告,術後使用隱形眼鏡的遵守度極低。另兩項分別針對 12 名及 7 名兒童所做的研究,則未在其方法中明確說明要測量的結果,意味著研究報告可能有偏差。這些研究也沒有掩飾參與者與結果評估者。

這些證據的最新程度如何?
本文獻更新了先前的回顧最新實證截至 2022 年 1 月 25 日。

翻譯紀錄: 

翻譯者:吳佩琪 (天主教輔仁大學跨文化翻譯所)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