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共病患者有效吗?

本综述的目的是什么?

本Cochrane综述的目的是评价心理干预(有或没有药物治疗)是否对治疗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共病有效。Cochrane研究人员收集并分析了所有相关的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键信息

由于发现的研究数量很少且证据质量极低,无法得出关于心理干预治疗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共病有效性的结论。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比较心理干预与不治疗、延迟治疗、常规治疗和其他心理干预。

本综述研究了什么?

共病是指同一个人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精神障碍。确诊抑郁症的患者更有可能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反之亦然。与单独的任何一种疾病相比,共病与较差的临床、社会和职业结局相关。有针对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的心理治疗方法,但经过测试的却相对较少。这些治疗针对抑郁症和物质使用的心理(思想、感觉、行为)、社会(家庭和个人关系)和环境风险因素(药物获取)。

本综述的主要结果是什么?

综述作者检索了相关研究,找到了2003年至2014年间发表的七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608名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共病患者。所有七项研究均在美国发表,受试者主要为白种人。无法得出关于有或没有药物治疗的心理干预有效性的结论,因为没有发现将这些干预与不治疗、延迟治疗或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的研究。所有七项研究都比较了不同类型或组合的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或物质使用治疗结局方面几乎没有发现一致的差异。由于发现的研究数量少且证据质量极低,因此无法得出关于哪种类型的心理干预最有效的结论。没有一项研究报告与接受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的心理治疗有关的任何伤害。所有研究均由美国的大学和政府研究基金资助。

本综述的时效性如何?

我们检索了2019年2月之前发表的研究。

作者结论: 

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少、质量极低,本综述的结论有局限性。无法对心理干预(单独或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的疗效得出结论,因为研究尚未将该人群中的心理干预与无治疗或常规治疗进行比较。就心理治疗之间的差异而言,但效果太不一致,而且很小,证据质量太差,不足以将结论提升到实践的高度。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共病很常见,其结果比单独的两种疾病都要差。虽然有有效治疗抑郁症或物质使用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但相对来说,很少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研究这些治疗方法对这些共病障碍患者的疗效。

研究目的: 

评价单独或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心理干预对确诊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疗效。

检索策略: 

截至2019年2月,我们检索了以下数据库: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PubMed、Embase、CINAHL、Google Scholar和临床试验注册库。所有确定的系统综述,都经过人工检索,以寻找相关文献。

纳入排除标准: 

本综述纳入了对确诊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合并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RCT数据,采用结构化临床访谈。如果样本中的一些人患有另一种心理健康障碍(如焦虑),则纳入研究;但是,不纳入需要第三种疾病作为纳入标准的研究。如果将心理干预(有或没有药物治疗)与无治疗、延迟治疗、常规治疗或其他心理治疗进行比较,则纳入研究。

资料收集与分析: 

我们采用了Cochrane推荐的标准方法学程序。

主要结果: 

涉及608名受试者的七项心理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均在美国发表,主要由白种人样本组成。所有研究都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两项研究比较了综合认知行为治疗(Integrated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ICBT)和十二步促进法(Twelve Step Facilitation, TSF),另外两项研究比较了抑郁症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IPT-D)与其他治疗(短期支持治疗(Brief Supportive Therapy, BST)或心理教育)。其他三项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或组合的心理治疗。没有研究比较无治疗或常规对照条件下的心理干预。这些研究纳入了不同类型的受试者(例如退伍军人、囚犯、社区成年人和青少年)。

所有研究都存在高实行偏倚风险,其他主要来源是选择、结局检测和损耗偏倚。由于研究之间具有异质性,只进行了两项meta分析。第一项meta分析集中于两项研究(296名受试者)比较了ICBT和TSF。极低质量证据表明,虽然TSF组在治疗后的抑郁评分低于ICBT组(均差(mean difference, MD)=4.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3, 6.66];212名受试者),但在6至12个月的随访中两组之间的抑郁症状没有差异(MD=1.53,95% CI [-1.73, 4.79];181名受试者)。治疗后两组的戒断天数比例没有差异(MD=-2.84,95% CI [-8.04, 2.35];220名受试者),但是,在6至12个月的随访中,ICBT组的戒断天数比例高于TSF组(MD=10.76,95% CI [3.10, 18.42];189名受试者)。两组在治疗出勤率(MD=-1.27,95% CI [-6.10, 3.56];270名受试者)或治疗维持率(RR=0.95,95% CI [0.72, 1.25];296名受试者)方面没有差异。

第二项meta分析是通过两项研究(64名受试者),将IPT-D与其他治疗(短暂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教育)进行比较。极低质量证据表明IPT-D在治疗后显著缓解了抑郁症状(MD=-0.54,95% CI [-1.04, -0.04];64名受试者),但在一项报告随访结局的研究中(38名受试者;IPT-D与心理教育),这种效果在三个月的随访中没有得到维持(MD=3.80,95% CI [-3.83, 11.43])。由于结局的异质性,每项研究都对物质使用进行了单独检查。两项研究均发现治疗后(戒断天数百分比、IPD与短期支持性心理治疗;MD=-2.70,95% CI [-28.74, 23.34];26名受试者)或在三个月的随访中(复发的相对风险,IPT-D与心理教育;RR=0.67,95% CI [0.30, 1.50];38名受试者)物质使用结局无显著差异的低质量证据。也有极低质量证据表明两组在治疗维持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RR=1.00,95% CI [0.81, 1.23];64名受试者)。在任何研究中均未报告不良事件。

翻译笔记: 

译者:温海煜(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审校:徐添天(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22年2月9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