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持續釋放型納曲酮用於鴉片類藥物依賴 (成癮) 治療上有什麼益處及風險?

關鍵訊息

• 目前尚不清楚以持續釋放型納曲酮來治療的病人使用非法像是海洛因的鴉片類藥物,頻率是否低於使用像是丁丙諾啡或美沙冬等鴉片類促效劑來治療的病人。

• 接受持續釋放型納曲酮治療的人,使用非法鴉片類藥物的頻率可能低於接受口服納曲酮、安慰劑或常規治療的人。

• 持續釋放型納曲酮的治療也許不如鴉片類促效劑治療安全, 但比常規治療安全。

• 臨床醫師與病人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考量其可取得性與特性。持續釋放型納曲酮有助於維持戒斷,且不會限制個人自由,但其使用前需完成戒毒程序。目前對其長期安全性與治療持續性的證據仍不足,需進一步研究。

什麼是鴉片類藥物的依賴性?

鴉片類藥物, 包含海洛因及止痛藥處方例如羥考酮, 具有成癮的風險及嚴重健康後果。治療通常涉及以較安全的替代藥物(如美沙冬或丁丙諾啡)取代原本的鴉片類藥物,雖然也有其他選擇,如心理治療或納曲酮。然而,由於鴉片類藥物成癮的複雜性以及復發與過量使用的相關風險,克服鴉片依賴仍是一項持續的挑戰。

我們想要了解什麼?

在本篇文獻回顧裡我們尋求比較持續釋放型納曲酮治療與其他治療方式或未接受治療對鴉片類藥物成癮的效果。納曲酮不應與納洛酮混淆,後者是一種用於鴉片類藥物過量急救的短效藥物。其他治療包括鴉片類藥物促效劑治療(如美沙冬或丁丙諾啡)、口服納曲酮(口服錠劑)、安慰劑(不含任何藥物,但外觀或味道與受試藥物相同的假治療)、常規治療以及心理社會治療(針對心理和社會層面問題的治療方法,例如心理治療、心理教育和支持團體)。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檢索截至 2023 年 12 月的科學研究資料庫。我們找出了 22 項隨機對照試驗 (受測者隨機被分配於 2 種或多種治療或對照條件的一種研究),涉及 3,416 位鴉片類藥物依賴的成年人與青少年。研究中 74% 受試者是男性,而他們平均年齡是 40 歲。22 項研究中有 12 項在美國或加拿大進行、5 項在俄羅斯、3 項在挪威及 1 項在英國與澳洲分別來進行。我們研究的主要結果是鴉片類藥物的使用與治療的安全性。

3 項研究比較了持續釋放型納曲酮與鴉片類藥物促效劑治療、5 項比較口服納曲酮、6 項比較安慰劑、9 項比較常規治療、1 項比較心理社會介入。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與鴉片類藥物促效劑治療相比,使用持續釋放型納曲酮可能會使非法鴉片類藥物的使用稍微增加。另一方面,與常規治療相比,持續釋放型納曲酮能減少非法鴉片類藥物的使用。與口服納曲酮相比,非法鴉片類藥物的使用可能減少;而與安慰劑相比,則可能沒有明顯差異或差異很小。我們未找到任何比較持續釋放型納曲酮與心理社會治療對主要結果影響的研究。

一般而言,目前尚不清楚病人在持續釋放型納曲酮治療中的持續時間是否長於其他治療或安慰劑。

我們尚不清楚是否有更多人會選擇開始接受持續釋放型納曲酮治療,而非鴉片類藥物促效劑治療。與口服納曲酮或安慰劑相比,開始接受治療的人數比例可能沒有明顯差異或差異很小。與常規治療相比,可能有較少的人會開始接受持續釋放型納曲酮治療。

與鴉片類藥物促效劑治療相比,持續釋放型納曲酮可能稍微增加嚴重不良事件(不良或有害反應)的發生率。目前尚不清楚持續釋放型納曲酮相比口服納曲酮會導致更多或更少的嚴重不良事件。與安慰劑相比,經歷嚴重不良事件的人數比例可能沒有明顯差異或差異很小。與常規治療相比,持續釋放型納曲酮很可能能降低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這些證據受到那些侷限?

總體而言,我們對這些證據的信心有限。其中一個原因是,即使研究人員在許多情況下試圖對參與者和治療提供者隱藏所分配的治療條件,但參與者很可能仍然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哪種治療。鴉片類藥物成癮伴隨著強烈的藥物渴求,以及在任何治療過程中復發風險的增加。因此,經歷藥物渴求或甚至可能嘗試使用海洛因等藥物的參與者,通常能夠判斷自己被分配到的治療類型。我們對證據信心有限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研究數量及參與人數通常過少,無法得出精確的結果。降低我們信心的其他原因包括研究結果的不一致,以及部分研究中因國家治療政策不同,導致結果難以應用於其他國家。

文獻最近的更新日期為何?

證據截至 2023 年 12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許耀彰【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Kornør H, Lobmaier PPK, Kunøe N. Sustained-release naltrexone for opioid dependenc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5, Issue 5. Art. No.: CD006140. DOI: 10.1002/14651858.CD006140.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