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酒精戒斷症候群治療的藥物治療安全性與療效

酒精濫用與依賴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以及人際關係、社會、人際關係與法律的後果。由飲酒控制的降低、對酒精的耐受性與戒斷症候群可明顯看出酒精依賴的證據。酒精戒斷症候群於停止或是減少大量飲酒與長期食用酒精後開始發展。最常見的症狀包含有流汗、脈搏快、震顫、失眠、噁心或嘔吐、短暫的幻覺或幻想、激動、焦慮和抽搐發作。這些是中樞神經系統改變,試圖利用酒精消耗維持正常功能的結果。採用了不同的藥物治療類型以安全的降低戒斷的嚴重性與酒精的濫用。

考科藍文獻回顧有檢驗酒精戒斷症候群藥物治療安全性與療效的隨機對照試驗皆包含在此摘要中。迴線回顧所有的研究中的參與者在年齡、性別、國籍、症狀嚴重性與門診或住院治療方式皆不相同。包含5篇系統性文獻回顧,114個研究,7333名參與者。我們考量了藥物治療在酒精戒斷抽搐上的效果,並以不良事件做為安全性的測量,以及由研究中中途退出視為對治療的接受度。這些成果指標在114個研究中的72個中有被考慮。所採用的治療方式為鎮靜用的benzodiazepines、鎮痙攣藥、肌肉鬆弛劑(baclofen)、GHB與PAN。肌肉鬆弛劑(Baclofen)與GHB摹擬了酒精效果且可迅速減少症狀。PAN (psychotropic analgesic nitrous oxide)涉及施打低度的一氧化二氮與氧的氣體,所以個人仍有意識並協調。

與安慰劑組比較,五個治療皆顯示benzodiazepines在抽搐之效果較好(三個研究,324名參與者,中度證據品質)。此為唯一具有統計上顯著性發現的治療。本研究中潛在危害相關的數據稀少且分散。Benzodiazepines在抽搐時效果也較抗精神病藥物好 (4個研究,633名參與者,高度證據品質)。

就我們的結果大多數而言,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於效果的預估信賴度上有重要的影響。我們使用GRADE評估所包含審閱中的證據品質 ,其觀察了每一成果的證據品質,將效果強度、資訊與所詢問的臨床問題之關聯性、相關試驗中的樣本大小、試驗方法論的品質與發現的一致性皆納入考量。

背景

酒精濫用與依賴在全球造成許多相當嚴重的健康問題,以及主要的社會、人際關係與法律的修竄。目前採用的藥物治療效果不確定,且在比較性效果與金錢價值上有更多疑問。

目的

總結說明評估酒精戒斷治療中藥物介入的療效與安全性的考科藍文獻回顧。

方法

我們搜尋系統性回顧的考科藍資料庫(2010.11.30)。由兩位作者獨立篩選及提取數據,總結所含的回顧文獻的關鍵特點,並用AMSTAR評價其質量;證據的質量依據GRADE方法學來總結。

主要結果

符合納入條件共計,5篇文獻回顧,114篇研究,7333名參與者。考量成果指標為酒精戒斷抽搐、不良事件與中途退出。與安慰劑比較時,五個以benzodiazepines治療,在抽搐的效果較好,其中三個研究,324名參與者,其RR 0.16 (95% CI 0.04到0.69),中度證據品質。與特定藥物等級比較,五個benzodiazepines治療,在抽搐的效果較抗精神病藥物好,4個研究,633名參與者,RR 0.24 (95% CI 0.07到0.88) 具高證據品質。在它們中比較不同的benzodiazepines與鎮痙攣藥,28個比較,結果沒有達到統計顯著性,但chlordiazepoxide效果較好。
高證據品質結果為3%,中度證據品質為28%,低度證據品質為48%,非常低為20%。

作者結論

在所考量的治療中,在與安慰劑比較時,benzodiazepines對於抽搐有保護性的益處,而與抗精神病藥物比較則在許多成果指標上有潛在的保護益處。然而,benzodiazepines相關的療效與安全性可能不會有明確的結論 ,因為試驗的異質性同時存在於介入與成果評估中 。潛在危害的資訊是稀少且分散 。結果對於鎮痙攣藥在AWS的治療上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持,但鎮痙攣藥似乎有有限的副作用。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肌肉鬆弛劑(baclofen )的療效與安全性,因為僅有一個研究考慮此治療方法,具有GHB中,與安慰劑、benzodiazepines與鎮痙攣藥的比較中沒有觀察到強大的差異。

翻譯紀錄

Translated by: East Asian Cochrane Alliance

Translation supported by: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北醫學大學實證醫學研究中心

引用文獻
Amato L, Minozzi S, Davoli 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2, Issue 3. Art. No.: CD008537. DOI: 10.1002/14651858.CD008537.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