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兒童口腔健康的校園牙科篩檢計畫

此篇文獻翻譯已過期,請點選此處前往此篇文獻回顧之最新英文版本。

此文獻回顧目的為何?

考科藍文獻回顧目的為找出校園牙科篩檢是否可改善兒童口腔健康;如果可改善兒童口腔健康,其最佳的篩選方法為何。我們發現七個相關研究來回答此問題。這是 2017 年 12 月首次發佈的原始評論的更新。

重要資訊

沒有足夠證據可以得到傳統校沒有足夠證據可以得到傳統校園牙科篩檢是否可改善牙科護理之結論。校園牙科篩檢方案之個人轉診單或額外動機可以在短期內改善牙科護理 (持續追蹤期為三月至兩年)。根據特定標準進行篩檢可能比不進行篩檢更好。然而, 尚不確定牙科護理的改善能否改善兒童的口腔健康。我們仍需要高品質的研究來評估長期進行的口腔健康篩檢造成的影響。

本文獻回顧的研究內容為何?

口腔疾病, 特別是會影響全世界兒童的齲齒 。若不加以控制, 口腔健康會逐漸惡化, 並對兒童整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也會在家庭及社區層層級上造成財政負擔。

校園口腔篩檢為一項公共衛生措施, 其在學校裡對兒童進行口腔檢查, 並告知家長子女的口腔狀況及治療需求。它旨在及早確定口腔健康問題, 並促使父母在需要時尋求治療。此文獻回顧旨為了解其是否真的可提高兒童口腔健康。

本文獻回顧之主要結果為何?

我們發現到七個相關研究, 其中包含20,192個兒童參與分析。有四項研究在英國執行, 兩項在印度,一項在美國執行。研究之孩童年齡介於4到15歲。研究比較在學校接受篩查的兒童與未接受口腔健康篩檢的兒童,兩組的口腔健康狀況及看牙醫的次數。研究亦比較兩種篩檢類型(例如:臨床檢查或轉診過程的變化)。

我們不確定傳統的校園牙科檢查是否能改善牙科護理, 這是由於我們評估證據的確定品質非常低。

根據特定標準進行的篩檢 (例如:未預約牙醫門診) 似乎較無篩檢 (低確定性證據) 更能有效地提高牙科就診率, 然而標準篩檢和一般篩檢之間可能沒有差異(極低確定性證據)。

給父母的個案轉診單似乎可改善牙科就診率 (低確定性證據)。

若篩檢伴隨提供健康教育及免費治療似乎可提高牙科就診率(低確定性證據)。

從比較不同的轉診單證據是不確定的:一個轉診單基於理論模型被稱為"自我調節的常識模型"發送給兒童的父母誰被確定為需要治療與傳統轉診單(極低的確定性證據)相比,有或沒有牙科資訊指引的篩查。

這七項研究在兒童接受篩檢後進行了為期三至八個月的追蹤調查。因此, 我們不清楚篩檢的好處是否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延續。

我們並沒有找到能解決計劃成本效益或任何不良副作用的試驗。

本文獻回顧最新更新日期為何?

我們搜索截至2019年3月4日發表的研究報告。

翻譯紀錄: 

翻譯者:張簡唯均(CHANG CHIEN WIEI CHUN)
服務單位:神奈川歯科大學
職稱:學生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 :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