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頸部疼痛(Neck pain, NP)的定義如下:發生在頸部周圍的疼痛、肌肉緊張或僵硬。頸部疼痛可能來自於多種人體結構,包括脊椎或軟組織。風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疼痛史、姿勢不良、重複性疲勞損傷以及社會與心理因素。
所有年齡層及性別的人都會被頸部疼痛影響,而這是導致過多的醫療支出、缺勤及殘疾的重要原因。目前對於頸部疼痛,在醫學上的處置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安撫、教育、倡導及時恢復正常活動、適度使用止痛藥以及運動。
認知行為療法(CBT)對於患者的療效仍具有不確定性。CBT 是一種心理技術,涵蓋了由醫療專業人員所進行的一系列廣泛的介入。它包括了對於特定活動的認知與行為上的調整,以減少疼痛和生理及心理上的殘疾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克服生理和心理恢復過程中的危險障礙。
文獻回顧問題
因此,我們回顧了關於 CBT 對於亞急性及慢性頸部疼痛患者在疼痛、殘疾、心理因素及生活品質上影響的證據。具體而言,我們比較了 CBT 與不進行治療、CBT 與其他類型的介入治療、CBT 加上另一介入治療(例如物理治療)與單獨使用介入治療的效果。
研究特徵
我們檢視了截至 2014 年 11 月發表的研究,並納入了十項隨機試驗(共 836 位受試者)。這十項研究中,有兩項針對亞急性頸部疼痛進行研究(共 337 位受試者),而另外八項則針對慢性頸部疼痛進行研究(共 499 位受試者)。在所有受試者中,有 225 位參與了 CBT 與不進行治療的比較;506 位參與了 CBT 與其他類型介入治療的比較;200 位參與了 CBT 加上另一介入治療(例如物理治療)與單獨使用介入治療的比較。這些介入治療皆在初級與二級衛生保健中心進行。
主要研究结果
就慢性頸部疼痛而言,在改善疼痛、殘疾及生活品質這三個面向,CBT 在統計上顯著地優於不治療,但這些效果並不被認為具有臨床意義。而在改善疼痛與殘疾這兩個方面,並沒有發現 CBT 與其他類型的介入治療(如藥物治療、教育、物理治療、操作治療、運動)有差異;然而,有中等品質的證據表明,CBT 與其他類型的介入治療相比,在改善對於運動的恐懼上有較為突出的效果。另外,有品質非常低的證據表明,將 CBT 加上另一介入治療在改善疼痛和殘疾方面的效果並沒有優於單獨使用其他介入治療。
就亞急性頸部疼痛而言,有低品質的證據表明,在改善疼痛方面,CBT 在統計上顯著地優於其他類型的介入治療(如操作治療或教育),但這樣的效果在臨床上並不具有顯著意義;而在改善殘疾與對運動的恐懼方面,則沒有發現差異。
最後,在我們納入的所有研究中,均未報告是否觀察到與認知行為治療有關的任何不良反應。
證據品質
在本文獻回顧中,證據的品質介於「非常低」至「中等」之間;因此,需要謹慎地詮釋結果。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多高品質的隨機試驗,以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對於慢性及亞急性頸部疼痛在短期與長期的益處,比較其與其他療法之間的療效,並更好地理解有哪些患者可以從這類型的介入治療中受益最多。
翻譯者:陳彥佑【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