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之問題
藥物治療、非侵入性腦部刺激、心理治療或合併療法,是否能減少中風後個案之憂鬱症比例或是減少憂鬱症狀?
背景
中風後常出現憂鬱症,但往往未能被發現或適當治療
文獻搜尋日期
我們於2018年8月13日進行文獻搜尋
研究特性
我們納入一些試驗,其中報告中風後憂鬱症所使用的介入措施,包含非侵入性腦部刺激、心理治療、合併療法等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範圍在54到78歲。納入研究來自亞洲(30), 歐洲(11), 北美(6), 澳洲(2)。
主要結果
我們納入49項研究(56種治療方式),研究對象共3342人藥物治療結果在研究結束時憂鬱分數減少,然而符合憂鬱標準者降低不到50%人數。心理治療在療程結束時,也減少了符合憂鬱標準者。較多人參加藥物治療之介入組後,與對照組相比,出現中樞神經系統(五項研究中)和腸胃道的副作用(四項研究中)。其他治療的副作用並沒有被提出。
證據的確定性
因大部分研究為樣本數小且納入之族群在基準的異質性差異大,治療效果無法被精準估計。由於研究設計中和其他限制,我們評定證據的確定性非常低。
結論
抗憂鬱藥物可能有助於中風後持續有憂鬱症狀病人,但在使用時需要小心,因為對副作用所知甚少。心理治療也可能是治療選項。未來的研究應該更廣泛納入中風病人族群
翻譯紀錄:
翻譯者:邱琬育
服務單位: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職稱:博士生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