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中風後憂鬱症的藥物、非侵入性腦刺激和心理介入措施

文獻回顧的研究問題
藥物治療、非侵入性腦部刺激 (在頭皮上放置電極,透過控制電流以改變腦部活動)、心理治療,或合併以上幾種方式的整合治療,是否能夠降低中風後患者罹患憂鬱症比例或憂鬱症狀的程度?

背景
中風後的個案常見有憂鬱狀況,但通常未被檢測到或未能被妥善治療。

文獻搜尋日期
我們透過在 2022 年 2 月 8 日的檢索,檢視了相關研究。這是一篇持續更新的系統性文獻回顧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我們每兩個月進行一次文獻的檢索,並在搜尋到新證據時更新文獻回顧內容您可以查閱 Cochrane 系統性文獻回顧資料庫,以瞭解這篇文獻回顧的最新狀態。

研究特徵
我們納入的研究,包括藥物治療、非侵入性腦部刺激、心理治療以及合併以上幾種方式的整合治療等,有關中風後憂鬱症個案之實驗。我們把主要的結果分成兩類:達到憂鬱症標準的人數(得分超過預設閾值)、以及反應不佳的情況(得分低於預設閾值的 50%)。參與者的平均年齡在 54 歲到 78 歲之間。納入的研究來自亞洲(39)、歐洲(12)、美洲(6)、南美洲(1)和澳洲(3)。

主要结果
我們納入了 65 項實驗(72 項實驗作為比較),共計 5,831 名參與者。藥物治療導致治療結束時達到憂鬱症研究標準的人數減少,且對治療的反應不足。而非侵入性腦部刺激療法,並未減少在治療結束時達到到憂鬱症研究標準的人數,且對治療反應不足。心理治療在療程結束時,也減少了符合憂鬱標準的參與者人數。藥物治療與非侵入性腦部刺激的整合療法,使較少的參與者達到研究憂鬱症標準,但並未影響治療反應不佳的參與者。相較於安慰劑組,在藥物治療組中,有更多的人報告了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副作用(在五個實驗中出現,例如混亂、鎮靜、顫抖),以及胃腸系統方面的副作用(在四個實驗中出現,例如便秘、腹瀉)。其他治療的副作用並沒有被提到。

證據的可信度
由於大部分研究樣本數小、且納入之族群在基線時的異質性差異頗大,無法被精準估計治療效果。由於研究設計中的因素與其他限制,我們將納入的研究證據品質評定為低到非常低。

結論
抗憂鬱藥物雖然可能對中風後持續的憂鬱症狀個案有幫助,但在使用時需要保持謹慎,因為目前還不夠了解藥物對整體中風後復原的影響。非侵入性腦刺激可能對中風後的參與者沒有明顯的好處,而心理療法和整合療法為另一種治療選擇。未來的研究,應該更廣泛納入中風病人族群。

翻譯紀錄: 

翻譯者:邱琬育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管理所,博士候選人)【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