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溶解術治療用於急性深部靜脈栓塞

背景

當腿部靜脈有血塊形成時,就會發生深部靜脈栓塞 (DVT)。血塊會鬆動並流至肺部,導致潛在地嚴重血流受阻 (肺栓塞,簡稱 PE)。由於腿部靜脈受損,栓塞後症候群 (PTS) 在未來幾年內可能隨時會發生。症狀包括腿部疼痛、腫脹、皮膚色素沉著和腿部潰瘍,導致不良於行。抗凝血劑是深部靜脈栓塞或腿部靜脈產生血栓時的標準治療用藥。這種藥物會稀釋血液,以減少更多血栓形成,也可以預防肺栓塞。但栓塞後症候群仍會發生。另一種治療深部靜脈栓塞的方法是血栓溶解術。血栓溶解術能分解血塊,從手臂或足背的靜脈注射像是鏈球菌激酶 (streptokinase)、尿激酶 (urokinase) 和組織血漿素原活化劑等藥物。有些情況,這些藥物能在 X 光監測下,經由導管直接送至血塊的位置。其他外科手術對於移除血塊也有幫助。使用抗凝血劑和血栓溶解術後,兩者都可能產生有害的副作用,包含出血併發症、中風或腦出血。

為了解血栓溶解劑清除策略加上抗凝血劑,是否比起單獨使用抗凝血劑,對於腿部急性深部靜脈栓塞的病患更好,我們回顧了研究證據。

我們如何識別和評估證據?

首先,我們在醫學文獻中搜尋隨機對照試驗 (RCTs),這些臨床研究的病患被隨機分配於兩個或多個其中之一的治療組。此種研究提供有關治療效果最有力的證據。接著我們比較各個結果,統整所有研究的證據。最終,我們評估各項證據的可信度。為此,我們考量了像是研究執行的方式、樣本數和研究結果的一致性等因素。根據我們的評估,我們將證據的可信度分類為非常低、低、中等或高。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 19 項隨機對照試驗,共有 1,943 位急性深部靜脈栓塞的受試者,接受血栓溶解術或抗凝血劑的治療。試驗在比利時、加拿大、丹麥、埃及、法國、德國、荷蘭、挪威、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及美國進行。所有試驗皆包含 18 至 75 歲的男性及女性,其中、老年人較多。

我們的回顧發現了中度可信的證據表示,血栓溶解術能有效溶解血塊。因此與標準的抗凝血劑治療相比,血栓溶解術更能完整分解血塊。接受血栓溶解術的患者,比起使用標準抗凝血劑更容易產生出血併發症 (6.7% 對比 2.2%)。大部分的出血事件發生於較早期的研究中。六項試驗 (1,393 位試驗者) 持續超過半年,發現與接受標準抗凝血劑的治療組別 (53%) 相比,接受血栓溶解術的患者略少發生栓塞後症候群 (50%)。兩項試驗 (211 位試驗者) 持續超過五年,顯示接受血栓溶解術的患者較少發生栓塞後症候群。使用嚴格的合格標準似乎提高了此項治療的安全性:使藥物藉由導管或經由另一條靜脈血流,有效地直接運送至血塊處。我們並未發現任何證據表明,腿內血塊的位置會增加或減少患者得到栓塞後症候群的可能性。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調查何種移除血塊的方式對患者的重要結果是最有益處的,包含栓塞後症候群、出血和生活品質。

此文獻回顧的更新日期為何?

此考科藍文獻的證據截至 2020 年 4 月 21 日。

翻譯紀錄: 

翻譯者:彭雅祺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