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信息
-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高质量信息来说明,是否应该向视网膜中心(黄斑)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患者推荐面朝下的体位。
- 总体而言,研究证据表明,术后体位朝下可能会导致较少的并发症,术后视网膜移位、视网膜外皱褶和双眼复视(双眼睁开时出现复视)的情况较少。这些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却没有进行研究。
- 与支撑破损体位(头部定位取决于视网膜破损的位置[视网膜上的孔洞或撕裂])相比,面朝下体位可能会增加眼内压(眼内液体压力);不过,眼内压通常可以得到成功治疗。
什么是黄斑浸润性流变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是眼睛后部的一层组织,它提供视力。通常附著在眼壁上。当视网膜与眼球壁分离时,就称为视网膜脱离。如果视网膜脱落是由视网膜撕裂或破裂引起的,则称为流变性视网膜脱落。黄斑是视网膜的中心。如果黄斑也脱离,则称为黄斑浸润性流变性视网膜脱离。
视觉细胞(视网膜上提供视觉的细胞)通过眼球壁上的血管获得营养。如果视网膜脱离眼球壁,视觉细胞就得不到营养。结果,视力就会损失。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是手术,通常是一种叫做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填充眼球中央的凝胶(称为玻璃体)会被移除,通常会在眼球内注入气体,将视网膜推回原位(气体填塞)。气体像气球一样上升。有些外科医生会要求患者在手术后保持低头(脸朝下体位),这样气体就会把黄斑推平到正常位置。
我们想要了解什么?
我们想知道,在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和气体填塞治疗黄斑牵涉性流变性视网膜脱离后,保持头朝下体位是否比保持其他体位更好。保持头朝下可以防止黄斑部形成大大小小的皱褶等并发症。这些褶皱会影响视力。我们还想了解脸朝下的姿势是否会产生任何有害影响,例如颈部问题。
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检索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比较了黄斑参与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保持头朝下与其他头部姿势的不同。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根据研究方法和规模等因素对证据的可信度进行了评级。
我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了三项研究,共有368人(369只眼睛)患有黄斑累及视网膜脱离。研究随访时间各不相同,最长的为6个月。结果显示,面朝下的姿势可能会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包括视网膜移位(视网膜“着陆”的位置与脱落前的位置不同)、视网膜皱褶和复视。这些并发症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面朝下的姿势可能会增加眼压过高的几率;不过,这种情况通常可以通过滴眼药水成功治疗。面朝下的姿势似乎对视力的数量(阅读图表中的字母)或视力的质量(人们看东西的清晰程度)以及生活质量没有任何影响。
证据的局限有哪些?
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小,且研究设计存在缺陷,我们对玻璃体切除术和气体填塞治疗黄斑部流变性视网膜脱离后进行面朝下姿势的证据可信度很低。
证据的时效性如何?
证据更新至2022年11月。
极低质量的证据表明,PPV和气体填塞后立即面朝下体位可能会减少术后视网膜移位、视网膜外皱褶和双眼复视,但与六个月时的支撑-断裂体位相比,可能会增加术后眼压升高的几率。我们发现了两项正在进行的试验,这两项试验对原发性黄斑受累RRD受试者进行PPV和气体填塞后的面朝下体位与面朝上体位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可能会为我们的既定目标提供相关证据。未来的试验应严格设计,研究者应适当分析结局数据并报告足够的信息,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除临床和不良事件结局外,还应对生活质量和患者偏好进行评估。
黄斑受累性红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最常见的眼科外科急症之一,可引起严重的视力损害。扁平玻璃体切除术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 联合气填塞通常用于修复原发性黄斑受累 RRD,解剖学视网膜再附着率高。一些眼科医生主张,在PPV和气体填塞术后采取面朝下的姿势有助于减少术后视网膜移位。视网膜移位可导致变形性视力障碍和双眼复视。
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面朝下的姿势是否能降低原发性黄斑部病变RRD患者PPV和气体填塞术后视网膜移位的风险。
我们检索了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包含Cochrane眼科和视力试验注册库)(2022年第11期)、MEDLINE(1946年1月至2022年11月28日)、Embase.com(1947年1月至2022年11月 28日)、PubMed(1948年至2022年11月28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健康科学文献数据库(1982年至2022年11月28日)、ClinicalTrials.gov 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我们在电子检索中没有使用任何日期或语言限制。我们最后一次检索电子数据库是在2022年11月28日。
我们纳入了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在这些试验中,对原发性涉及黄斑的RRDs进行了面朝下定位与不定位或PPV和气体填塞后的其他形式的定位进行了比较。
我们使用标准的Cochrane方法,并使用GRADE方法评估了预先指定结局指标的证据体质量。
我们确定了三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368名受试者的369只眼睛)。两项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了术后视网膜移位的数据,一项报告了术后畸形和生活质量结局,两项报告了logMAR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两项报告了术后眼部不良事件,如视网膜外层皱褶。
研究特征和偏倚风险
所有试验的受试者均以男性为主(占比:68%到72%)。只有一项试验提供了种族和民族信息,在试验登记册上进行了登记,并报告了资金来源。我们使用RoB 2工具评估了视网膜移位眼的比例、视力平均变化、客观变形评分、生活质量评估和眼部不良事件的偏倚风险,大多数领域被判定为偏倚风险较低。
研究发现
与支撑-断裂姿势相比,立即面朝下姿势可能会降低术后六个月视网膜移位受试者的比例(风险比RR=0.73,95% CI [0.54, 0.99];1项RCT;239位受试者的239只眼睛; 极低质量证据)。
一项研究发现,在比较术后面朝上姿势与面朝下姿势加或不加全氟碳液时,没有证据表明三个月后BCVA有差异(平均差MD=-0.03,95% CI [-0.09, 0.02];I 2 = 0;56位受试者的56只眼睛;极低证据质量)。
立即面朝下姿势似乎对第26周的术后失真评分(MD=1.80,95% CI [-1.92, 5.52];1项RCT;219位受试者的219只眼睛;极低质量证据)和第26周的术后生活质量评估评分(MD=-1.80,95% CI [-5.52, 1.92];1项RCT;217位受试者的217只眼睛;极低质量证据)几乎没有影响。
不良事件
一项招募了262名黄斑累及RRD的受试者的研究表明,PPV和气体填塞后立即面朝下定位可能会减少术后视网膜外褶皱的眼部不良事件(RR=0.39,95% CI [0.17, 0.90];1项RCT;262名受试者的262只眼睛;极低质量证据)和双眼复视(RR=0.20,95% CI [0.04, 0.90];1项RCT;262名受试者的262只眼睛;极低质量证据)。与支撑断裂体位相比,立即面朝下体位可能会增加眼压升高的眼部不良事件(RR=1.74,95% CI [1.11, 2.73];1项RCT;262名受试者的262只眼睛;极低质量证据)。另一项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面朝下体位与面朝上体位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视网膜外皱褶方面存在差异(RR=1.00,95% CI [0.50, 2.02];RR=1.00,95% CI [0.28, 3.61];1项RCT;56位受试者的56只眼睛;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报告了非眼部不良事件。
译者:张洁(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审校:张化语(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2025年4月21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