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从药物治疗中有哪些益处和风险?

关键信息

本综述是对2010年发表的同一主题综述的更新。尽管本综述纳入另外18项研究,但结论仍然相同: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DP)的药物治疗可能没有益处和风险,但证据尚不清楚。

需要更好和更大规模的研究来比较药物与安慰剂的效果。此类研究应侧重于男性、青少年和那些还有其他精神病诊断的人群。

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BPD会影响一个人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了解自己。虽然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成长过程中的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约2%的成年人和3%的青少年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

BPD的症状可分为四类。

情绪不稳定:BPD患者可能会经历快速变化且难以控制的强烈情绪。他们也可能在很多时候感到空虚和被遗弃。

认知扭曲(思维模式紊乱):BPD患者通常会有令人沮丧的想法(例如,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他们可能会有短暂的奇怪经历(例如偏执的想法或压力引起的解离经历(即感觉与周围的世界分离))。

冲动行为:BPD患者可能会冲动行事并做出可能伤害自己的事情(例如,当悲伤和沮丧时,他们可能出现自伤或有自杀倾向)。他们也可能做出鲁莽行为(例如滥用药物)。

强烈但不稳定的关系:BPD患者可能会发现很难保持稳定的关系(例如,他们可能会非常担心被遗弃,可能会不断发短信或打电话,或者威胁对方如果离开他们,他们会自伤或自杀)。

一个人只需要经历这些类别九个标准中的五个即可被诊断为BPD。

BPD 如何治疗?

没有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BPD。尽管如此,仍有很大一部分BPD患者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以缓解他们的症状。所给予药物的类型根据其对具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的效果来决定。

综述问题

我们想知道治疗BPD的药物是否比安慰剂效果更好或更差;一种药物是否比另一种药物效果更好;或者一种药物组合是否比另一种药物组合效果更好。

我们想了解药物对BPD严重程度、自伤、自杀相关结果和功能(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方面的影响。

我们还想了解药物是否与任何不良副作用有关。

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检索了比较不同药物与安慰剂、另一种药物或药物组合对诊断为BPD患者影响的研究。

我们比较并总结了这些研究的结果,并根据研究方法和样本量等因素评定了证据的可信度。下面,展示了我们的主要比较结果:药物与安慰剂。

我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检索到了46项研究,纳入2769名诊断为BPD的受试者。最小样本的研究纳入13名受试者,最大样本的研究纳入451名受试者。共有四项研究,纳入受试者超过100人。除了一项研究仅包括男性外,所有研究都包括女性。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介于16到39岁之间。大多数研究在门诊(31项研究)进行,其中20项研究在欧洲进行,持续时间为4至52周。制药公司全部或部分资助了16项研究。

这些研究考察了27种不同药物的作用,主要归类为:1) 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精神错乱的药物,患者的思想和情绪严重受损以致于与现实脱离); 2) 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或 3) 情绪稳定剂(控制和平衡情绪波动的药物,减少情绪高涨(躁狂)和情绪低落(抑郁))。

与安慰剂相比,药物似乎对BPD严重程度、自伤、自杀相关结果和社会心理功能几乎没有影响。对于受试者继续参与研究或脱落,几乎没有影响。与安慰剂相比,抗精神病药和情绪稳定剂可能对不良或有害影响的发生几乎没有影响。没有研究报告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证据的局限性有哪些?

证据质量从极低到低。未来研究的结果可能与本综述的结果不同。四个主要因素降低了证据的可信度。并非所有研究提供了研究者关注的全部数据。其次,不同研究的结果非常不一致。第三,没有足够的研究来证实我们的结果。第四,许多研究没有清晰地报告它们是如何实施的。

这些证据的时效性如何?

证据更新至2022年2月。

作者结论: 

本综述比2010年版本新增了18项试验,因此统计把握度更大样本的meta分析是可行的。我们发现大多数极低质量证据表明药物可能不会导致任何主要结局的差异。其余次要结局尚无定论。严重不良事件的现有数据非常有限。综述支持现有观点,即没有任何药物疗法可以有效、有针对性的治疗BPD病症。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BPD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更多包括合并症的试验,如创伤相关障碍、重度抑郁症、物质使用障碍或进食障碍。此外,应更多关注男性和青少年人群。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在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接受临床治疗的人群中,精神药物处方率高,尽管这些药物的使用不具备BPD适应症。然而,BPD患者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接受多种精神药物治疗。

研究目的: 

评估药物治疗对BPD患者的效果。

检索策略: 

此次更新,我们检索了CENTRAL、MEDLINE、Embase及其他 14 个数据库和四个试验注册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22年2月。我们联系了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旨在从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试验中获取更多数据,并手工检索了相关期刊。在检索中我们没有限制发表年限、语言以及发表类型。

纳入排除标准: 

随机对照试验,将药物治疗与安慰剂、其他药物或药物治疗组合在诊断为BPD的所有年龄段人群中进行比较。主要结局包括BPD症状严重程度、自伤、自杀相关结局以及心理社会功能。次要结局为BPD症状、抑郁、失访和不良事件。

资料收集与分析: 

至少两名综述作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使用 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偏倚风险,使用GRADE评估证据质量。我们使用Review Manager 5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试验序贯分析量化数据的统计可靠性。

主要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46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769名受试者),其中45项符合定量分析条件,包含2752名BPD受试者。这与2010年关于该主题的综述相比,增加了18项试验。除了一项仅包括男性的试验外,受试者主要是女性。纳入试验的平均年龄范围为16.2至39.7岁。与安慰剂或其他药物相比,29种不同类型的药物被纳入分析。17项试验由制药企业资助或部分资助,10项由大学或研究基金会资助,8项未获得资助,11项资助不明确。

对于所有报告的效应大小,负效应估计表明活性药物的有益效果。与安慰剂相比,在所有药物治疗结束时,未观察到任何主要结局的差异。

与安慰剂相比,药物可能对BPD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几乎没有影响,尽管证据的质量极低(抗精神病药:SMD=-0.18,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45, 0.08],8项试验,951名受试者;抗抑郁药:SMD=-0.27, 95% CI [-0.65, 1.18],2项试验,87名受试者;情绪稳定剂:SMD=-0.07,95% CI [-0.43, 0.57],4项试验,265名受试者)。

与安慰剂相比,药物对自伤影响的证据非常不确定,表明几乎没有影响(抗精神病药:RR=0.66,95% CI [0.15, 2.84];2项试验,76名受试者;抗抑郁药:公开攻击性量表修正自伤项目(0-5分)MD=0.45分, 95% CI [-10.55, 11.45];1次试验,20名受试者;情绪稳定剂:RR=1.08,95% CI[0.79, 1.48];1项试验,276名受试者)。

与安慰剂相比,药物对自杀相关结果的影响也非常不确定,几乎没有影响(抗精神病药:SMD=0.05, 95% CI [-0.18, 0.29];7项试验,854名受试者;抗抑郁药:SMD=-0.26, 95% CI [-1.62, 1.09];2项试验,45名受试者;情绪稳定剂:SMD=-0.36, 95% CI [-1.96, 1.25];2项试验,44名受试者)。

极低质量的证据表明药物和安慰剂在社会心理功能方面几乎没有差异(抗精神病药:SMD=-0.16, 95% CI [-0.33, 0.00];7项试验,904名受试者;抗抑郁药:SMD=-0.25, 95% CI [-0.57, 0.06];4项试验,161名受试者;情绪稳定剂:SMD=-0.01, 95% CI [-0.28, 0.26];2项试验,214名受试者)。

低质量证据表明,抗精神病药可能会略微减少人际关系问题(SMD=-0.21, 95% CI [-0.34, -0.08];8项试验,907名受试者),而情绪稳定剂可能会减少人际关系问题(SMD=-0.58, 95% CI [-1.14, -0.02];4项试验,300名受试者)。抗抑郁药可能对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没有影响,但相应的证据质量不高(SMD=-0.07, 95% CI [-0.69, 0.55];2项试验,119名受试者)。

与安慰剂相比,抗精神病药对失访率的影响证据质量无法确定(RR=1.11, 95% CI [0.89, 1.38];13项试验,1216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抗抑郁药(RR=1.07,95% CI [0.65, 1.76];6项试验,289名受试者)和情绪稳定剂(RR=0.89, 95% CI [0.69, 1.15];9项试验,530名受试者)的失访率没有差异。

不良事件的报告较少,而且大多是非标准化的。关于抗精神病药(RR=1.07, 95% CI [0.90, 1.29];5项试验,814名受试者)和情绪稳定剂(RR=0.84, 95% CI [0.70, 1.01];1项试验,276名受试者)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现有证据为极低质量。对于抗抑郁药,没有发现不良事件的数据。

翻译笔记: 

译者:陈永凤(Cochrane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审校者:牟焕玉(Cochrane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2022年12月27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