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治疗癌症疼痛

概要

没有证据表明扑热息痛可以单用或与吗啡类药物联用治疗癌症疼痛患者。也没有证据证明它是有效的。没有评估扑热息痛治疗癌症疼痛的好的研究。

研究背景

每2个或3个癌症病人中就有一人会遭受中度或重度的疼痛。这些疼痛会随着癌症的进展而越來越严重。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服用吗啡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来治疗因癌症引起的中度至重度疼痛,而如扑热息痛的非阿片类药物仅用于轻度至中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一起用于中度至重度疼痛的患者。

研究特征

本综述中,我们着手研究所有有关扑热息痛(单用或与吗啡类药物联合使用)在有癌症疼痛的成人和儿童中效果如何的证据。我们还想知道有多少人有副作用,以及这些副作用的严重程度,例如,是否导致人们停止服用药物。

截至2017年3月检索到3项研究,涉及122名受试者。所有干预措施均为扑热息痛加阿片类药物与相同剂量的阿片类药物比较。大多数研究是小样本及低质量的研究。他们使用不同的研究设计和不同的方式来显示疼痛结果。没有报道对患有癌症疼痛患者重要的结局指标。

主要发现

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表明单独服用扑热息痛对所经历的疼痛程度有任何影响。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扑热息痛与吗啡类药物合用好于单独使用吗啡类药物。扑热息痛似乎并未改善生命质量。尚无关于副作用的结论。文献量和研究报告方式的差异意味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证据质量

证据质量等级极低。极低质量证据意味着我们尚不确定扑热息痛对治疗癌症疼痛的影响。我们不知道单独使用扑热息痛,或者与可待因或吗啡等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是否值得。

作者结论: 

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支持或反对扑热息痛单用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方案的前两步。鉴于使用的阿片类药物的剂量,尚不清楚在现有研究中是否可以检测到扑热息痛的任何其他止痛效果。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疼痛是癌症的常见症状,所有癌症患者中有30%至50%会经历中度到重度疼痛,这可能会对他们的生命质量产生重大负面影响。非阿片类药物通常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的癌症疼痛,因此在WHO癌症疼痛治疗阶梯中建议其单用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

一项之前的Cochrane综述,是关于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或扑热息痛,单独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癌痛的证据在2015年被撤销,因为该证据上次搜索的日期是2005年,已过时。本评论以及另一项关于NSAID的综述更新了这个证据。

研究目的: 

为了评估口服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对成人和儿童癌症疼痛的疗效,以及在临床试验中报告的不良事件。

检索策略: 

我们搜索了从建库至2017年3月的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和Embase,同时对检索到的论文和综述的参考文献以及两个在线研究注册库进行了检索。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纳入了治疗任何强度癌症疼痛的随机双盲试验,随访时间为5天或更长时间,干预措施为扑热息痛单用与安慰剂,或扑热息痛联合阿片类药物与同等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单盲和非盲研究也符合纳入条件。初始随机分组的最小研究规模为每个治疗组25名受试者。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名综述的作者独立检索研究、提取疗效和不良事件数据并评价研究质量和潜在的偏倚。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合并分析。我们使用GRADE对证据质量进行评价,并生成“证据概要”表。

主要结果: 

在成年人中进行的三项研究均符合纳入标准,为期长达一周;最初将122名受试者随机分组,95名完成治疗。我们没有发现关于儿童的研究。一项研究采用平行设计,两项研究采用交叉设计。所有患者均在强效阿片类药物(每日吗啡等效剂量的中位剂量为60 mg、70 mg和225 mg,有些受试者每天口服数百毫克吗啡的等效剂量)的既定治疗基础上加用扑热息痛。其他非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所有研究因结局数据不完整和规模小而存在高偏倚风险;没有研究明确为低偏倚风险。

没有一项研究报告我们的任何主要结局:受试者的疼痛比基线时减轻至少50%,至少30%;受试者在治疗期结束时疼痛程度小于轻度;受试者的病人整体变化印象(Patient Global Impression of Change,PGIC)改善或大大改善(或等效措辞)。疼痛报告表明对扑热息痛和安慰剂在加入另一种治疗后没有区别。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扑热息痛在生命质量,急救药物的使用或受试者者满意度或偏好方面与安慰剂不同。关于不利之处的度量(严重不良事件、其他不良事件和由于缺乏疗效而退出治疗)的报告不一致,并且没有提供差异的明确证据。

所有结局的GRADE评估均为极低质量证据,因为研究存在多个来源的高偏倚风险。

翻译笔记: 

译者:左凯妮(北京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审校:申晨(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20年5月10日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