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生素对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如何比较?


系统综述背景
支气管扩张被定义为肺部呼吸道异常扩张。它通常是由反复的细菌性胸部感染引起的,这种感染会损害呼吸道。抗生素是治疗这些感染的主要选择,并且长期用于预防反复感染。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必须与潜在的副作用和对细菌对抗生素治疗产生耐药性的担忧相权衡,因为耐药性会降低其有效性。只有少数研究集中在抗生素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上。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抗生素之间的比较。

研究特征
在2018年4月,我们寻找了纳入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成人或儿童的研究,这些研究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以相同给药方法接受一种或另一种抗生素治疗的组。我们只找到了四项研究,而且规模很小。这些试验总共涉及138名受试者。这样的小样本量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主要研究结果
四项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本系统综述的标准。纳入的研究均未报告疾病突发(恶化)的信息。纳入的研究没有报告死亡和严重的不良事件。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治疗失败率低于阿莫西林类抗生素。

证据质量
综述作者认为所纳入的四项小规模研究提供的证据质量低或极低。

关键信息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治疗急性加重方面可能比阿莫西林类抗生素更成功,但这一发现基于低质量的证据。如果要对一种抗生素优于另一种抗生素对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益处得出明确的结论,则需要更多的关于抗生素短期或长期治疗的高质量临床试验的证据。

作者结论: 

对于因病情恶化而住院的患者,有限的低质量证据支持短期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而不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极低质量证据表明吸入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没有任何益处。RCT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比较这些对比的其他分娩方式,也没有RCT纳入儿童。总体而言,目前从成人或儿童支气管扩张患者有限的头对头试验中获得的证据,不足以指导短期或长期治疗的抗生素选择。针对这一主题需要更多研究。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定义为呼吸道异常扩张,这种异常扩张与进行性呼吸道破坏的病理机制有关,即由于反复的细菌感染、炎症介质释放、呼吸道损伤和随后的进一步感染的“恶性循环”。抗生素是减轻支气管扩张加重期患者细菌负担和长期根除的主要治疗选择,但它们的使用会受到潜在不良反应和对抗生素耐药性担忧的影响。不同抗生素的疗效比较、成本效益和安全性已被强调为重要问题,但目前几乎没有证据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

研究目的: 

评价不同抗生素治疗成人和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比较。

检索策略: 

我们通过Cochrane呼吸道组试验注册库(Cochrane Airways Group Register of trials)和在线试验注册库检索到了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2018年4月30日。我们通过检索已发表研究的参考文献列表来扩充这些内容。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纳入可以获取全文的RCT,以摘要的形式发表的研究和没有公开的数据。我们纳入的受试者包括通过支气管造影或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成人和儿童(18岁以下),他们报告每日体征和症状,比如咳嗽、咳痰或咯血,以及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我们纳入了在相同给药方法给药的情况下,一种抗生素与另一种抗生素的对照研究。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综述作者独立评价了试验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我们使用GRADE标准评价了证据的整体质量。我们努力从试验作者那里收集缺失的数据。我们以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作为均差(MD)或优势比(OR)来呈现研究结果。

主要结果: 

四项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本系统综述的标准——两项对83名成年人进行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比较研究,以及两项对55名成年人进行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多粘菌素的比较研究。

纳入的研究均未报告病情加重的信息——我们的主要结局之一。纳入的研究没有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以及死亡事件——我们的另一主要结局。我们将这一证据评为低质量或极低质量。纳入的研究没有报告生活质量。氟喹诺酮类药物和β-内酰胺类药物(阿莫西林)的比较显示,在治疗7至10天后,氟喹诺酮组的治疗失败率低于阿莫西林组(OR=0.07, 95%CI [0.01, 0.32];低质量证据)。研究人员报告说,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更多受试者根除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Peto OR=20.09, 95%CI [2.83, 142.59];低质量证据),但没有提供脓性痰液改善的受试者数量差异的证据(OR=2.35, 95%CI [0.96, 5.72];极低质量证据)。研究作者没有提供与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₁)相关的益处的证据。比较多粘菌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两项研究表明,在根除铜绿假单胞菌(OR=1.40, 95%CI [0.36, 5.35];极低质量证据)或改善脓性痰液(OR=0.16, 95%CI [0.01, 3.85];极低质量证据)的受试者比例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关于FEV₁变化的证据尚无定论。三项试验中有两项报告了不良事件,但是未报告经历一种或多种不良事件的受试者比例,因此我们无法解释这些信息。

翻译笔记: 

译者:冷严红(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 审校:牛秀岚 2022年5月2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