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脚趾甲真菌感染的最佳药物是什么?

系统综述问题

我们旨在找出治疗各年龄段人群趾甲真菌感染(甲癣)最有效的口服药物,药物至少口服六周。我们将这些药物与安慰剂(一种非活性药物或疗法)进行了比较或互相比较。

系统综述背景

趾甲的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并发症和相关健康风险低。但是对于病情严重的人来说,其日常活动可能会受到影响。

与外部治疗相比,口服药物治愈这种疾病似乎更快、更有效。有三种主要的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不同唑类药物(伊曲康唑、氟康唑、阿巴康唑、泊沙康唑、雷伏康唑)和特比萘芬。

我们想评价以下两个主要结局。

1.治疗后趾甲看起来正常吗(临床治愈)?
2.趾甲在微观水平上是否无真菌(真菌治疗)?

研究特征

我们确定了48项研究,共10200名受试者(男女均有)。研究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从36岁到68岁不等;大多数研究纳入了18岁及以上的受试者。我们纳入的研究对三种主要药物组进行组间相互比较或与安慰剂进行对比。大多数研究于美国和欧洲的皮肤科门诊进行。受试者以甲下真菌感染为主。少数研究纳入了特定的受试者群体,例如糖尿病患者。除一项研究外,所有研究都关注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真菌感染,皮肤癣菌是分解角蛋白的真菌。研究时间从4个月到2年不等,多数研究持续12到15个月。

主要结果

证据检索截至2016年10月。

高质量证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特比萘芬和唑类药物在恢复趾甲外观正常和治愈脚趾甲感染(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是否消失)方面更有效。特比萘芬或唑类药物可能也比安慰剂更能防止感染再次发生(低质量证据)。唑类药物或特比萘芬与安慰剂相比,报告的不良事件风险可能没有显著差异(中等质量证据)。在接受特比萘芬和唑类药物治疗的受试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胃病和头痛。

我们发现,特比萘芬在恢复趾甲外观和治疗感染方面可能比唑类药物更有效(中等质量证据)。两种治疗的副作用风险可能相同(中等质量证据),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头痛、病毒感染和皮疹。复发率可能没有差异(低质量证据)。

就恢复趾甲外观和治疗感染而言,第三种治疗方法(灰黄霉素)可能与唑类药物疗效相同(中等质量证据),但在评价同一结局时,灰黄霉素疗效可能不如特比萘芬(低质量证据)。与其他两种治疗相比,灰黄霉素引起的副作用更多,尽管证据质量为中等(与唑类药物相比)至低(与特比萘芬相比)。两组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胃病和恶心。我们不确定灰黄霉素与唑类药物相比在复发率上的影响,比较二者的研究没有评价这一结局。

证据质量

除了灰黄霉素与特比萘芬对比(低质量),以及特比萘芬联合唑类药物与单独特比萘芬对比(极低质量)外,治愈这一主要结局(在外观和感染方面)的证据质量为高至中等。副作用的证据质量主要为中等,但两项比较组中这一结局证据为低。并非所有比较都测量了复发率,现有的证据基于低至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报告受试者的生活质量。许多研究设计存在问题:尚不清楚研究者是如何决定哪些受试者将接受哪种治疗的,或如何确保受试者不知道治疗分配方案。许多研究也没有使用安慰剂。

作者结论: 

高质量证据表明,与安慰剂相比,特比萘芬和唑类药物是真菌学治疗和临床治疗甲癣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中等质量证据表明两种药物存在过度伤害。然而,在不良事件风险相同的情况下,特比萘芬可能比唑类药物的治愈率更好(中等质量证据)。

唑类药物和灰黄霉素治愈效果可能相似,但灰黄霉素治疗发生的不良事件似乎更多(中等质量证据)。与灰黄霉素相比,特比萘芬治愈率更高且不良反应更少(低质量证据)。

只有4项对比组评价了复发率:低质量证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特比萘芬或唑类药物可能降低复发率,且它们之间可能没有差异。

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了不良事件,且未考虑事件的严重程度。

总体而言,依据结局和比较组,证据质量差异非常大,从高到极低不等。证据等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设计的局限性,例如分配方案隐藏、随机化不明确以及缺乏盲法。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趾甲真菌感染也称为甲癣是一种常见疾病,会损害趾甲结构、破坏外观。情况严重的患者,其日常活动会受到干扰。患者可以选择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但由于趾甲的物理特性,传统的外用疗法成功率很低。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似乎更短,治愈率更高。本系统综述将帮助需要基于证据而做出治疗选择的人。

研究目的: 

评价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脚趾甲甲癣的效果。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下列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10月:Cochrane皮肤组专业注册库(Cochrane Skin Group Specialised Register)、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Embase和LILACS。我们还检索了五个试验注册库,检索了被纳入和排除研究的参考文献列表,以便进一步查找相关涉及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我们试图通过联系作者与相关制药公司,来确定未发表和正在进行的试验。

纳入排除标准: 

在甲癣受试者中,比较口服抗真菌治疗与安慰剂或其他口服抗真菌治疗的RCTs,甲藓经一种或多种阳性培养、直接显微镜检查真菌成分或趾甲的组织学检查确认。

资料收集与分析: 

我们使用了Cochrane的标准方法学程序。

主要结果: 

我们纳入了48项研究,10200名受试者。一半研究在多个医疗中心的皮肤科门诊进行。受试者以甲下真菌感染为主。研究时间从4个月到2年不等。

我们评价1项研究在所有领域均为低偏倚风险,18项研究在至少一个领域为高偏倚风险。最常见的高风险领域是“研究人员和受试者的盲法”。

高质量证据显示,在临床治愈(风险比(risk ratio, RR)=6.00,95% CI [3.96, 9.08],8项研究,1006名受试者)和真菌学治愈(RR=4.53, 95% CI [2.47, 8.33],8项研究,1006名受试者)方面,特比萘芬比安慰剂更有效。接受特比萘芬治疗的受试者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胃肠道症状、感染和头痛,但两组之间的风险可能没有显著差异(RR=1.13,95% CI [0.87, 1.47],4项研究,399名受试者,中等质量证据)。

高质量证据显示,在临床治愈(RR=22.18,95% CI [12.63, 38.95],9项研究,3440名受试者)和真菌学治愈(RR=5.86,95% CI [3.23, 10.62],9项研究,3440名受试者)方面,唑类药物比安慰剂更有效。唑类药物组的不良事件稍显更多(最常见的是头痛、流感样症状和恶心),但差异可能不显著(RR=1.04,95% CI [0.97, 1.12];9项研究,3441名受试者,中等质量证据)。

与安慰剂相比,特比萘芬和唑类药物可降低复发率(RR=0.05,95% CI[0.01, 0.38],1项研究,35名受试者;RR=0.55,95% CI [0.29, 1.07],1项研究,26名受试者;皆为低质量证据)。

有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在临床治愈(RR=0.82,95% CI [0.72, 0.95],15项研究,2168名受试者)和真菌学治愈(RR=0.77,95% CI[0.68, 0.88],17项研究,2544名受试者)方面,特比萘芬可能比唑类药物更有效。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风险可能没有差异(RR=1.00,95% CI [0.86, 1.17];9项研究,1762名受试者,中等质量证据),复发率可能也没有差异(RR=1.11, 95% CI [0.68, 1.79],5项研究,282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两组的常见不良事件包括头痛、病毒感染和恶心。

中等质量证据表明,唑类药物和灰黄霉素在临床治愈(RR=0.94,95% CI [0.45, 1.96],5项研究,222名受试者)和真菌学治愈(RR=0.87,95% CI [0.50, 1.51],5项研究,222名受试者)方面,功效可能相似。然而,灰黄霉素组的不良事件风险可能更高(RR=2.41,95% CI [1.56, 3.73],2项研究,143名受试者,中等质量证据),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胃肠道紊乱、过敏反应(灰黄霉素治疗的受试者)以及恶心和呕吐(唑类药物治疗的受试者)。由于证据质量非常低,我们不确定该对比组对复发率的影响(RR=4.00,[0.26, 61.76],1项研究,7名受试者)。

低质量证据表明,在临床治愈(RR=0.32,95% CI [0.14, 0.72],4项研究,270名受试者)和真菌学治愈(RR=0.64,95% CI [0.46, 0.90], 5项研究,465名受试者)方面,特比萘芬可能比灰黄霉素更有效。而且灰黄霉素不良事件风险较高,尽管该证据质量低(RR=2.09,95% CI [1.15, 3.82],2项研究,100名受试者)。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头痛和胃病(接受灰黄霉素治疗的受试者)以及味觉丧失和恶心(接受特比萘芬治疗的受试者)。尚无研究对这一比较组的复发率进行分析。

也没有研究分析生活质量。

翻译笔记: 

译者:徐澜丹(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马亚茹,2022年9月9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