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由于向心脏供血的动脉阻塞)的人通常会受到部分心肌损伤的影响。目前的治疗方案无法修复心脏受损部分。最近,干细胞已被证明能够修复和替换心脏病患者的受损组织。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等药物转移到心脏。

在本综述中,对纳入的7项使用G-CSF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受损心脏功能的低偏倚风险研究进行了分析,但未能显示这种治疗的任何有益效果。两组之间的死亡率没有差异(RR=0.64,95%CI [0.15,2.80],P=0.55)。此外,左心室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RR=3.41,95%CI [-0.61,7.44],P=0.1),收缩末期容积(RR=-1.35,95%CI [-4.68,1.99],P=0.43)和舒张末期容积(RR=-4.08,95%CI [-8.28,0.12],P=0.06)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变化。没有证据表明该研究与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关,但应该指出的是,该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纳入的试验缺乏足够长的随访时间。此外,四项研究的盲法偏倚风险很高或不明确。因此,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不应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G-CSF治疗。

作者结论: 

来自小型试验的有限证据表明,G-CSF治疗对AMI患者缺乏益处。由于人员盲法的偏倚风险资料尚无定论,因此需要进行具有适当功率计算和更长随访时间的更大型的RCT,以解决目前关于G-CSF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不确定性。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方式未能使缺血性损伤导致的死亡心肌再生。干细胞具有使受损心肌再生的潜力。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从骨髓中释放出来。

研究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干细胞活化的效果。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CENTRAL( Cochrane图书馆 2010年第4期)、MEDLINE(1950年至2010年11月第3周)、EMBASE(1980年至2010年第48周)、BIOSIS Previews(1969年至2010年11月30日)、ISI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1970年至2010年12月4日)和ISI 会议论文集引文索引—科学(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 Science)(1990年至2010年12月4日)。我们还查阅了文章的参考文献。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纳入了随机对照试验,包括临床诊断为AMI的受试者,他们被随机分配至皮下注射G-CSF组(每日剂量为2.5、5或10微克/公斤,持续4至6天)或安慰剂组。对患者的选择没有年龄或其他限制。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名作者独立选择试验,评价试验纳入的资格和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关临床疗效和不良结局的资料。分歧由第三位作者解决。

主要结果: 

我们纳入了综述的30篇参考文献中报告的7项试验(354名受试者)。在所有试验中,将G-CSF与安慰剂剂型进行了对比。G-CSF的剂量因研究而异,范围为2.5至10微克/公斤/天。在总体偏倚风险方面,关于随机序列生成的资料和不完整结局资料偏倚风险较低;然而,关于人员盲法的资料尚无定论。两组之间的死亡率没有差异(RR=0.64,95%CI [0.15,2.80],P=0.55)。关于安全性,有限的证据不足以得出任何关于G-CSF治疗安全性的结论。此外,结果并未显示G-CSF对A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参数有任何有益影响,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RR=3.41,95%CI [-0.61,7.44],P=0.1)、收缩末期容积(RR=-1.35,95%CI [-4.68,1.99],P=0.43)和舒张末期容积(RR=-4.08,95%CI [-8.28,0.12],P=0.06)。还应该指出的是,该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纳入的试验缺乏足够长的随访时间。

翻译笔记: 

译者:李小玉(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护理研究中心),审校:王茜亚(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翻译硕士)。2022年2月12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