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环苯扎林药物治疗成人肌筋膜疼痛

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ain,MP)是一种肌肉疼痛症状,其特征是疼痛从围绕和分离肌肉(肌筋膜结构)的结缔组织内的触发点(trigger points,TP)传递而来。TP可能位于疼痛处,也可能远离疼痛处。环苯扎林是一种用于治疗MP的药物,可作为药丸服用。它是一种肌肉松弛剂,特别用于改善睡眠质量和减轻疼痛。它能够抑制肌肉痉挛—因此可以防止MP引起的疼痛—而不会对肌肉功能造成干扰。本系统综述的目的是评价环苯扎林在减轻MP患者疼痛和改善睡眠方面的有效性。我们广泛检索了科学出版物,发现了两项试验,共涉及79名受试者。这些试验测试了环苯扎林与另一种名为氯硝西泮的药物和假药物(安慰剂)相比较的作用,或测试了环苯扎林与一种称为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注射剂相比较的作用。两项试验的79名受试者中,共有35人被给予了环苯扎林。环苯扎林在减轻下颌疼痛方面略优于氯硝西泮和安慰剂,但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并没有更好的效果。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在科学上并不可靠,因为涉及的受试者人数较少,但在减轻疼痛方面,利多卡因注射剂似乎比环苯扎林药片稍好些。尽管结果如此,但MP患者很可能认为接受任何形式的注射都存在不舒服,从而更愿意接受环苯扎林药片治疗。没有出现任何与研究药物相关的、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环苯扎林是否真的对治疗MP有效,但目前医生不能确定它是否真的有用。

研究背景

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ain,MP)是一种疼痛病症,其特征是疼痛从肌筋膜结构(肌肉中的)内的触发点(trigger points,TP)传递,触发点在疼痛处附近或远离疼痛处。当受到刺激时,TPs会产生辐射痛或自主症状的特征模式。环苯扎林是一种肌肉松弛剂,可抑制肌肉痉挛而不干扰肌肉功能,用于MP的临床管理以改善睡眠质量并减轻疼痛。

研究目的

系统综述旨在评价环苯扎林治疗MP的效力和安全性。

检索策略

我们于2009年2月检索了疼痛、姑息和支持治疗组专业注册库(The Pain Palliative and Supportive Care Review Group's Specialised Register)、CENTRAL、PubMed、EMBASE、LILACS和Scielo。

纳入排除标准

所有报告使用环苯扎林治疗MP、主要或次要结局为疼痛评价的RCT和半RCT。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综述作者独立筛选检索到的研究,提取资料,评价试验质量并分析结果。

主要结果

我们检索到两项研究,共涉及79名研究对象。一项涉及41名研究对象的研究将环苯扎林与氯硝西泮和安慰剂进行了比较。与服用氯硝西泮的研究对象相比,服用环苯扎林的研究对象疼痛强度有所改善,平均差(mean difference,MD)为-0.25(95% CI [-0.41,-0.09];P=0.002);与服用安慰剂的研究对象相比,服用环苯扎林的研究对象疼痛强度有所改善,MD=-0.25(95% CI [0.41,-0.09];P=0.002)。另一项涉及38名研究对象的研究将环苯扎林与利多卡因浸润进行了比较。治疗30天后,比较组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利多卡因浸润更具优势,整体疼痛的平均值,MD=0.90(95% CI [-0.35,2.15],P=0.16),以及指压疼痛的平均值,MD=0.60(95% CI [-0.55,1.75],P=0.30)。没有出现任何与药物相关的、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

作者结论

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使用环苯扎林治疗MP。我们仅确定了两项小型研究,其中共有35名研究对象服用了环苯扎林,而且无法估计获益或危害的风险。需要进行更多关于环苯扎林治疗MP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才能就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出明确结论。该领域的专家应为研究对象选择分界点,以确定患者是否已实现临床相关的疼痛减轻(主要结局),如此本综述的未来版本能够便利地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结合。

翻译笔记

译者:李佳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王雪峰(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2023年3月20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引用文献
Leite FMG, Atallah ÁN, El Dib R, Grossmann E, Januzzi E, Andriolo RB, da Silva EMK. Cyclobenzapr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9, Issue 3. Art. No.: CD006830. DOI: 10.1002/14651858.CD006830.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