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放置金属管道(支架)或切除手术(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系统综述问题

对于颈动狭窄的病人来说,放置金属管(支架)与手术去除狭窄相比有什么风险和获益?

研究背景

颈动脉狭窄,就是颈部向大脑运送血液的主要血管出现狭窄,这种现象可能引发中风。标准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消除狭窄,在该过程中,外科医生切开动脉并去除斑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另一种治疗方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使用一根细导管,该导管穿过皮肤并进入狭窄的血管。在血管內部放置金属支架,以防止其再次变窄。

研究特征

我们评价了多篇研究的证据,这些研究对象为出现症状(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者眼部症疾病)和没有出现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目的是比较颈动脉支架放置术与颈动脉手术的风险和获益。这些研究必须符合随机对照原则,即无论是病人自己还是研究者都不能决定是采用支架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因为治疗是随机安排的。这样做是为了使比较结果尽可能没有偏倚。我们检索了截至到2018年8月的研究。我们评估了所有纳入的研究的质量。

主要结果和结论

该系统综述纳入了22篇研究,涉及9753名受试者。

对于已经出现颈动脉狭窄所产生的症状的受试者来说,支架放置术比斑块切除手术在术中更易发生中风和死亡。这种情况对于于70岁以上受试者更加明显。在初期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法在长期预防中风或死亡上效果相同。

在未出现症状的动脉狭窄受试者中,支架放置术和斑块切除术在短期和长期都有同样的中风或死亡风险,尽管证据质量等级仅为中等,其结果应该谨慎解释。

证据质量

总的来说,这篇综述的证据质量等级很高。导致证据质量等级降低的主要因素是试验中针对无症状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对于这些病人,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将切除术相较于支架的风险和益处有下更坚定的结论。

研究背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替代方法,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本系统综述首次发表于1997年,之后于2004,、2007和2012年进行了更新。

研究目的

为了评估有症状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放置术或内皮切除术的风险和获益。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Cochrane中风试验注册库(Cochrane Stroke Group Trials Register)(最近检索日期为2018年8月)和以下数据库:CENTRAL, MEDLINE, Embase,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截止日期为2018年8月。我们也搜索了持续更新的试验注册库(截止到2018年8月),筛选了参考文献列表,并联系了该领域的研究员。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选择了对支架置入术和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有症状或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此外,我们纳入了比较颈动脉支架放置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一位作者筛选纳入的试验、评估试验质量和风险偏倚,并提取资料。第二位作者独立验证了试验筛选,而第三位作者独立验证了资料提取。我们以动脉内膜切除术为参考组,以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计算治疗效果。我们使用I²统计量对异质性进行了量化,并使用GRADE评估总体证据质量。

主要结果

我们共纳入了22项试验,共涉及9753名受试者。在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的参与者中,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间死亡或中风的风险更高(主要安全性结局;OR=1.70, 95%CI[1.31, 2.19]; P<0.0001,I²=5%; 10项试验, 5396名受试者;高质量证据);围手术期间死亡、中风或心肌梗死(OR=1.43, 95%CI [1.14, 1.80]; P=0.002, I²=0%; 6项试验,4861名受试者;高质量证据)。70岁以下受试者的主要安全性结局OR=1.11(95%CI [0.74, 1.64]),而70岁及以上受试者OR=2.23(95%CI[1.61, 3.08])(交互作用 P=0.007)。支架置入术没有显著增加围手术期间出现死亡、大卒中或致残性卒中的风险(OR=1.36, 95%CI[0.97, 1.91] ; P=0.08. I²=0%,7项试验,4983名受试者。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支架置入术降低了心肌梗死(OR=0.47, 95%CI[0.24, 0.94] ; P=0.03, I²= 0%)、颅神经麻痹(OR =0.09, 95%CI[0.06, 0.16]; P<0.00001,I²=0%)和进入部位血肿(OR= 0.32, 95%CI[0.15, 0.68]; P=0.003, I²=27%)的风险。

随访期间,围手术期死亡、中风或同侧中风的综合结局(主要为结合安全性和疗效的综合结局)显示动脉内膜切除术更好(OR=1.51, 95%CI[1.24, 1.85] ; P<0.0001, I²=0%; 8项试验,5080名参与者;高质量证据)。围手术期后同侧中风的发生率在两种治疗之间没有差异(OR=1.05, 95%CI[0.75, 1.47]; P=0.77, I²=0%)。

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受试者中,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死亡或中风与动脉内皮切除术相比无明显增加(OR=1.72, 95%CI[1.00, 2.97], P=0.05, I²=0%; 7项试验,3378名受试者,中等质量证据)。随访期间,两种治疗方法引发围手术期死亡、中风或同侧中风的风险无显着差异(OR=1.27, 95%CI[0.87, 1.84]; P=0.22, I²=0%; 6项试验,3315名受试者;中等质量证据)。

随访期间,支架置入术后更容易引发中度或更高程度的颈动脉再狭窄(50%及以上)或闭塞(OR=2.00, 95%CI[1.12, 3.60], P=0.02, I²=44%),但引发严重再狭窄风险的差异不显著(70%及以上;OR=1.26, 95%CI[0.79, 2.00]; P=0.33, I²= 58%;低等质量证据)。

作者结论

支架置入术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受试者来说比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更高引发围手术期中风或死亡的风险。这些额外风险主要是因为7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发生小卒中、非致残性中风。不考虑围手术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内膜切除术都能有效地预防中风复发。然而,如果同时考虑手术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动脉内膜切除术仍然是预防中风复发更优方案。

在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支架置入术出现围手术期中风或死亡的风险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略有增加。但是治疗效果的置信区间很宽,因此今后需要更多有关于无症状性狭窄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

翻译笔记

翻譯者:姜厚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审校:尹珩(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级英语(医学))。2022年11月21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引用文献
Müller MD, Lyrer P, Brown MM, Bonati LH.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0, Issue 2. Art. No.: CD000515. DOI: 10.1002/14651858.CD000515.pu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