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預測憂鬱症的復發或再發

這篇文獻回顧的目的是什麼?

復發和再發(在病情好轉後再次惡化)在憂鬱症中很常見,並會導致病人的殘疾程度增加及生活品質下降。復發是指在初步改善後,最初的憂鬱症發作再次出現,而再發則是指在康復後出現新的憂鬱症發作。復發和再發等結果有時可以在個案狀況良好時,利用當時可獲得的資訊加以預測。透過數學計算可以來評估個人風險,這種計算稱為「預後模型」或「預測工具」。在大多數醫療服務中,包括英國的國民健康服務(NHS),醫生和治療師等資源需要以最佳方式運用,以使最能從中受益的人獲得最大幫助。如果有精確的預測工具,可利用這些資訊來識別最「高風險」的病人,並確保他們獲得額外的支持,以預防復發或再發。

這篇文獻的目的是識別那些嘗試開發成人憂鬱症復發或再發預測工具的研究。我們關注的是那些在病人狀況良好時嘗試進行這項預測的研究。另外,我們還納入了那些預測病人維持良好狀態機會的工具。如果我們發現多項研究測試了相同的預測工具,我們計劃將這些研究結合起來,以更全面地評估該工具的效能。

關鍵訊息

我們辨認出十個預測工具(來自 11 項研究),用於預測復發或再發。這些工具要不是未被證明能有效預測復發/再發,就是研究存在執行上的問題,這代表著這些預測工具尚未達到可在現實世界中使用的階段。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來改善憂鬱症復發或再發的預測。

這篇文獻回顧探討了什麼?

我們收集並分析了 11 項相關研究的結果。我們關注幾個方面:研究者如何定義復發和再發(例如,是否使用臨床訪談或自我報告問卷來診斷憂鬱症狀);收集了哪些資訊來幫助進行預測;研究者使用了哪些技術來幫助開發這些工具;以及這些工具的預測效果如何。我們還關注這些工具是否在一組獨立的參與者中進行測試,這對於確保該模型能夠準確預測現實世界中的病人情況至關重要。

最後,我們評估了這些研究,以確定根據研究者採取的方法,我們對結果的信心有多大(這稱為「偏差風險」),以及這些研究對我們的文獻有多大相關性(這稱為「適用性」)。

這篇文獻回顧主要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 11 篇研究。這些研究中有 10 篇開發了不同的模型,1 項研究則測試了先前研究中開發的其中一個模型。無法將任何特定工具的結果進行合併。

這 11 篇研究中有 10 篇被評為高偏差風險。這代表由於研究進行方式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無法對所呈現的結果感到有信心。最常見的問題是研究中參與者人數不足。其他常見的問題包括研究者使用的統計方法。

其中一篇研究的整體偏差風險較低,這代表我們可以對結果比較有信心。然而,這個工具並未準確預測復發或再發。

我們未找到可以應用於臨床實踐的研究;仍需進一步的工作來開發預測憂鬱症復發或再發的工具。

本篇文獻回顧的更新日期為何?

這篇文獻的搜尋於 2020 年 5 月完成。

翻譯紀錄

翻譯者:杜杏芬 (Dr. Hsing-Fen Tu) ,瑞典優密歐大學 (Umeå University) 博後研究員,瑞典烏普薩拉大學 (Uppsala University) 客座研究員。【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Moriarty AS, Meader N, Snell KIE, Riley RD, Paton LW, Chew-Graham CA, Gilbody S, Churchill R, Phillips RS, Ali S, McMillan D. Prognostic models for predicting relapse or recurrenc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 Issue 5. Art. No.: CD013491. DOI: 10.1002/14651858.CD013491.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