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資訊
-- 目前沒有特定的輸血策略(即給予血液製品的方法)顯示能改變病人整體死亡率或血栓形成的風險。
-- 我們找到了 18 項研究,這些研究測試了不同的輸血方式。這些研究方式多樣,導致結果難以整合,也使我們無法對研究問題得出明確的結論。
什麼是創傷性損傷?
創傷性損傷是指突發且意想不到的事件(例如車禍、騎馬事故或跌倒),對個人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大多數創傷性損傷需要住院治療,病人通常在到達醫院前(院前照護)以及抵達後都會接受處置與治療。
為什麼創傷後要輸血或血液製品?
在創傷性損傷後,病人可能會出現嚴重出血的情況。受傷最嚴重的病人往往會出現大量出血,且許多人可能在受傷後的數小時內死亡。儘早輸血或血液製品(輸血)可以幫助止血並挽救病人的生命。
什麼是輸血策略?
有幾種由捐贈血液製成的血液製品,可以幫助病人加快凝血速度,減少持續出血的風險。 輸血策略是針對大量出血病人,醫師如何安排血液製品給予方式的治療計畫。其中可能包括所使用的血液製品種類、數量、給予的順序,以及是否透過血液檢查來協助判斷接下來的輸血決策。
我們想知道什麼?
我們希望了解,使用不同方式給予血液或血液製品來治療出血,是否能降低病人在受傷後的死亡風險或血栓形成機率。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尋找了被稱為「隨機對照試驗的醫學研究,這類研究能提供關於醫療處置效果與安全性最具可靠性的證據。 在這類研究中,受試者會隨機分配至兩組或以上的治療組別,以確保各組具有相似性;理想情況下,受試者與研究人員都不知道誰被分配到哪一組(稱為「雙盲設計」),以減少偏差,提升研究的公正性與可靠性。我們尋找的隨機對照試驗中,一組病人接受一種輸血策略,另一組則接受不同的策略,藉此比較兩種方法的效果與安全性。透過比較各組病人之間的死亡人數與血栓發生率,我們可以判斷是否有某種治療策略比另一種更有效。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了 18 項研究,共納入了 5,041 名成年參與者。「成年人」在這些研究中被定義為年滿 16 歲以上的人。我們將研究分為四組。
1) 在到院前接受治療的病人(院前處置)-共 5 項試驗。
2) 在醫院內接受血液製品治療的病人-共 10 項試驗。
3) 在醫院內接受全血治療的病人-共 1 項試驗。
4) 在醫院內根據凝血功能檢驗結果給予血液製品治療的病人-共 2 項試驗。
主要結果
整體而言,這些研究中所測試的各種輸血策略無論是在 24 小時後或 30 天後進行評估,都未能顯著降低整體死亡風險。然而,我們對這些結果信心度不高,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改變目前的結論。
同樣地,各種輸血策略在有害血栓的發生率上並未顯示出差異,但我們對這項結果的準確性仍有不確定性。
本文獻證據的限制是什麼?
我們所納入的研究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在結果評估方式上),因此難以做出明確結論,以判定哪種輸血策略最為有效。要全面回答有關創傷後大量出血的最佳治療方式,仍需進行更多的研究。
證據最後的更新日期為何?
我們審查了截至 2023 年 11 月 20 日為止,所有已發表關於此主題的隨機對照試驗。我們也找到了 11 項已展開或即將展開的臨床試驗:其中 3 項針對病人到院前的治療策略;4 項著重於在住院期間使用血液製品治療;2 項評估使用全血治療的效果;另有 2 項則根據凝血檢查結果來指導住院病人的治療方式。未來,這些研究的發現將有助於解答我們關於創傷引起之嚴重出血輸血策略的相關問題。
翻譯者:潘逸軒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專科護理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