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手術中使用低換氣容積供氧

研究背景

呼吸(吸氣)是因不同肌肉縮短(收縮),進而擴張肺部空間,就像氣球一樣。此過程中,氧氣進入肺部,肌肉停止收縮後,肺部便回復為原來的大小,二氧化碳在這階段從肺部排出。人被施予一般麻醉的狀況下,有些麻醉用藥會讓肌肉停止動作,無法控制肺的大小,正壓供氧是利用機械迫使空氣進入人體呼吸系統,機器的作用為取代肌肉,將混含氧氣的氣體送進肺部。然而,目前還不確定高速率低容積或是低速率高容積哪種進氣方式較佳,本文獻回顧中,我們試著找出送氣容積是否該低於或高於人每公斤體重10毫升。

研究特點

我們搜尋醫療資料庫裡截至2017年5月19日為止的資料,總共納入19個研究,1548位成人,男女皆有。參與研究者都接受過腹部(肚子)、心臟、肺血管、背部、四肢手術或其他手術,其中兩項研究有來自藥商及醫療設備商的經費資助,我們認為高或低換氣容積不會影響手術結果,因為每種機器都可使用高容積或低容積送氣。

主要結果

有關0至30日內的死亡率(一個月內死亡),我們並沒有發現差別。我們發現若使用低於每公斤體重10毫升的換氣容積,可降低肺炎(肺部感染)風險,也可提升病人術後立即回復正常呼吸狀態的機率。手術中應優先採用低換氣容積。手術中使用高換氣容積,每1000名就有84名於術後出現肺炎,若改用低換氣容積,此數據可降低至43名。同樣地,若手術中使用低於人每公斤體重10毫升的換氣容積,需額外使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臉部戴面罩)的病患數可從115名減至36名,需使用侵入性呼吸器(氣管插管)的人數可從39名降至13名。住院時間可能會稍微縮短(相當於約1天)。我們認為使用低換氣容積無有害影響。

證據品質

我們判斷有關肺炎及呼吸器(非侵襲性或侵入性)使用的證據品質為中等,這三項研究結果可能會因其他研究數據而改變。

翻譯紀錄

翻譯者:曾筱涵服務單位:職稱:自由譯者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Guay J, Ochroch EA, Kopp S. Intraoperative use of low volume ventilation to decrease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lengths of stay and lung injury in adults without acute lung injury.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8, Issue 7. Art. No.: CD011151. DOI: 10.1002/14651858.CD011151.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