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療法與標準治療用於初發性和近發性思覺失調患者

關鍵訊息

認知行為療法 (CBT) 可有效減輕思覺失調的症狀並改善患者在疾病初期的機能。

關於這種干預措施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可獲得的資訊非常有限。

引言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精神疾病,其症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嚴重影響。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很難區分現實與自己的想法、信念和理念之間的差異。例如,他們可能在腦中聽到聲音,但以為真的有人在跟他們說話。為了預防或降低其演變為慢性病病程的風險,疾病初期的療程至關重要。這個階段通常被定義為「初次發作」,而「近期發作」這個用語則用於描述自初次發作起,三到五年之間的時間段。

心理學干預,如認知行為療法,通常可以有效治療思覺失調患者的症狀;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干預措施是否也對處於初期階段的患者有所幫助。

我們想知道什麼?

我們想了解在標準治療的基礎上添加認知行為療法,對於患有初發性 (first episode) 或近發性 (recent onset) 思覺失調患者的影響。

我們做了哪些研究?

我們搜尋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比較了單獨給予標準治療或其它社會心理干預措施,與在標準治療(通常是藥物) 的基礎上加入認知行為療法之間的差異。

我們比較並總結了這些研究,並對證據的可信度進行評估。例如,研究中的某些因素 (如參與者過少或結果不顯著) 在證據上的可信度較低。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了 28 項研究,其中 26 項研究提供了 2,407 名初發性 (first episode) 或近發性 (recent onset) 思覺失調參與者的可用數據。這些研究干預階段的持續時間在 26 至 52 週之間,其中的 18 項研究,在治療結束之後會再次聯繫參與者,用以收集更多的數據。這些研究在英國、歐洲、澳洲、加拿大、美國和中國等地進行。這些研究主要由公共機構資助,少部分則由製藥公司資助。

自干預開始的一年後,我們觀察到了將 CBT 加入標準治療的以下結果:

-- 比對照組更能有效減少思覺失調的整體症狀。

-- 比對照組更能有效減少思覺失調的正性症狀 (例如:幻聽)。

-- 比對照組更能有效減少思覺失調的負性症狀 (例如:冷漠、失去興趣與動力、注意力不集中)。

-- 比對照組更能有效減少思覺失調的憂鬱症狀。

-- 比對照組更能有效改善整體狀態 (症狀改善的參與者數量、症狀惡化的參與者數量、衡量參與者症狀總體水平的量表分數)。

-- 比對照組更能有效改善日常機能(例如:參與社交生活、日常活動)。

研究證據有哪些限制?

證據的確定性介於中等到極低之間,這意味著我們對效果估計只有中等到極低的信心程度。這是因為某些研究的品質 (偏差風險) 較低,各種研究的結果略有不同。此外,某些結論的結果並不精確,且提供數據的參與者數量有限。

目前證據的更新日期為何?

這些證據的時效性截至 2022 年 3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Shao-Hsuan Chiang【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