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定期測量管灌飲食期間的胃殘餘量

文獻回顧問題

是否有必要在管灌飲食期間定期測量胃的殘餘量?如果是,最佳的監測方法是什麼?需要多久監測一次?多少容量是安全的?

研究背景

急性疾病期間可能因昏迷或使用呼吸器等因素,造成病人無法進食。為了維持足夠熱量及營養攝取,通常會採取管灌飲食,也就是從鼻子放置彈性軟管到胃部,以灌入高營養密度的液體物質。目前管灌飲食被建議用於急性重症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因為這種技術可以提供營養與非營養 (例如保護免疫系統不受疾病急性期引起的抑制) 好處。

然而,急性疾病期的病人經常出現胃腸功能障礙,無法排空胃內容物,當越來越多的液體營養物質經過管子灌入胃部時,可能會發生胃內容物回流至鼻胃管,出現逆流、嘔吐,或被吸入呼吸道及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

避免管灌飲食併發症的一種方式是定期監測胃殘餘量 (GRV),也就是從胃部排出的液體量,藉此調整管灌的速度。

儘管監測胃殘餘量可以有效減少管灌併發症,而且這種技術在許多加護病房施行了幾十年,但我們仍缺乏足夠的數據來支持其通用性。一些研究發現,監測胃殘餘量對管灌併發症沒有影響,反而會減少營養物質的供應量,影響管灌飲食的整體治療目標。

我們設計了這篇評論,希望能回答以下問題:監測胃殘餘量是否安全有效?什麼是最適當的監測方法?應該每天多久測量一次?胃殘餘量應該設定多大的閾值?

主要發現

我們納入了截至 2021 年 5 月 3 日發表的研究,其中包含 1,585 名成年人的八項研究結果,男性有 1,019 名占大多數、女性 506 名,平均年齡為 60 至 69 歲。所有的研究都是在 ICU 進行,大多是重症患者,需要使用呼吸器和 48 小時以上的管灌飲食。研究持續時間從 3 天到 90 天不等。

兩項研究 (包含 417 名受試者) 對胃殘餘量監測進行頻率較低及較高的比較。兩項研究 (包含 500 名受試者) 對胃殘餘量的不監測及頻繁監測做比較。一項試驗 (包含 329 名受試者) 評估較高與較低胃殘餘量閾值對吸入性風險的影響。兩項研究 (包含 140 名受試者) 比較灌回或丟棄已吸出的胃內容物,對胃殘餘量的影響。

我們發現,胃殘餘量監測 (較少與較頻繁;未監測與頻繁監測) 對死亡率、肺炎、嘔吐和住院天數的影響,證據並不確定。

證據可信度

納入的八項研究中有五項將死亡率作為結果指標進行評估,大多數研究在數據稀少的情況下進行,使得解釋變得困難。因此,本研究結果包含的證據,整體可性度非常低,我們的發現應謹慎對待。

翻譯紀錄

翻譯者:石家欣 (聯新國際醫院桃新分院,營養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 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Yasuda H, Kondo N, Yamamoto R, Asami S, Abe T, Tsujimoto H, Tsujimoto Y, Kataoka Y. Monitoring of gastric residual volume during enteral nutritio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 Issue 9. Art. No.: CD013335. DOI: 10.1002/14651858.CD013335.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