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有哪些好處和風險?

重點摘要

本文獻回顧是對 2010 年發表的同一主題文獻進行更新。儘管這篇文獻回顧收錄了另外 18 項研究,但結論依然相同:邊緣型人格障礙 (BDP) 的藥物治療可能没有益處或是風險,但證據尚不清楚。

需要更好和更大規模的研究來比較藥物與安慰劑的效果。此類研究應著重於男性、青少年和那些診斷有其他精神疾病的人。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BDP)?

BPD 會影響一個人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如何了解自己。雖然其確切成因尚不清楚,但有可能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例如:成長過程中的壓力或創傷性生活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大約 2% 的成年人和 3% 的青少年受到 BPD 的影響。

BPD 的症狀可分為四類:

情緒不穩定:BPD 患者可能會經歷快速變化且難以控制的強烈情緒。他們也可能在很多時候感到空虛和被遺棄感。

認知扭曲(思維模式紊亂):BPD 患者通常會有一些沮喪的想法(例如: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他們可能會有短暫的奇怪經歷(例如偏執的想法或壓力引起的解離經歷(即感覺與周圍的世界分離))。

衝動行為:BPD 患者可能會衝動行事並做出可能傷害自己的事情(例如:當悲傷和沮喪時,他們可能會自殘或有自殺傾向)。他們也可能做出魯莽行為(例如濫用藥物)。

強烈但不穩定的關係:BPD 患者可能會發現自己很難保持穩定的關係(例如,他們可能會非常擔心被遺棄,可能會不斷發短信或打電話,或者威脅說,如果離開他們的話,他們會傷害自己或自殺)。

一個人只需要經歷九個判斷標準中的五個即可被診斷為 BPD。

BPD 如何治療?

目前沒有藥物被核准用於治療 BPD。儘管如此,仍有很大一部分 BPD 患者接受了持續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以緩解他們的症狀。所給予藥物的類型是根據其對具有類似症狀的其他疾病的已知影響來選擇的。

文獻回顧問題

我們想了解治療 BPD 的藥物是否比安慰劑效果更好或更差;一種藥物是否比另一種藥物效果更好;或者一種藥物組合是否比另一種藥物組合效果更好。

我們想觀察藥物在 BPD 嚴重程度、自殘、自殺相關結果和功能(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方面的效果。

我們還想了解藥物是否與任何不良副作用有關。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搜索了比較不同藥物與安慰劑、不同藥物之間或藥物組合對確診為 BPD 患者的影響之研究。

我們比較並總結了結果,並根據樣本數和使用的方法等因素評價我們對於證據的信心如下文表示,我們呈現最重要的比較結果:藥物與安慰劑。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查找了涉及 2,769 名 BPD 患者的 46 項研究。最小的研究有 13 名參與者,最大的研究有 451 名參與者。其中四項研究,參與者超過 100 人。除了一項僅包括男性的研究外,其他研究都包括女性。參與者的平均年齡從 16 歲到 39 歲不等。大多數研究是在門診環境(31 項研究)中進行,其中在歐洲進行的研究有 20 項,持續時間為 4 至 52 週。製藥公司全部或部分資助了 16 項研究。

這些研究觀察了 27 種不同藥物的作用,主要歸類為:1) 抗精神病藥(用於治療精神錯亂的藥物,用以治療思想和情緒嚴重受損以致於與現實失去聯繫的病人); 2) 抗憂鬱藥(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或 3) 情緒穩定劑(控制和平衡情緒波動的藥物,減少情緒高漲(狂躁)和情緒低落(憂鬱))。

與安慰劑相比,藥物似乎對 BPD 嚴重程度、自殘、自殺相關結果和社會心理功能看似只有微小影響或甚至沒有影響。對於患者繼續參與研究或退出,可能幾乎沒有影響。與安慰劑相比,抗精神病藥和情緒穩定劑可能對不良或有害副作用的發生幾乎沒有影響。沒有研究指出抗憂鬱藥的副作用。

證據的局限性是什麼?

我們對證據的信心在非常低和低之間。未來研究的結果可能與本文獻回顧的結果不同。四個主要因素降低了我們對證據的信心。首先,並非所有研究都提供了我們感興趣的一切數據。其次,不同研究的結果非常不一致。第三,沒有足夠的研究來確定我們的結果。第四,許多研究沒有清楚地報告它們是如何進行的。

證據更新的時效為何?

證據更新至 2022 年 2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林威安 Wei-An Lin (立安東化工研發工程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