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醫療專業人員復原力的心理介入措施

背景
醫療專業人員(例如:護士、醫生、心理學家、社工)的工作壓力是非常大的。他們經常承擔很多責任,需要在壓力下工作。這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保護他們免受這種壓力的介入措施稱為復原力介入措施,先前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表明,復原力介入措施可以幫助工作者面對壓力,使身心健康免受其影響。

回顧問題
旨在培養復原力的心理介入措施是否可以提高醫療專業人員的復原力、心理健康,和其他與復原力相關的因素?

文獻搜索日期
此文獻回顧之證據更新至2019年6月,2020年6月對四個關鍵資料庫的最新搜索結果尚未包括在文獻回顧中。

研究特點
我們發現了44項隨機對照試驗(在這些研究中,受試者通過類似拋硬幣的程序將受試者分配到介入組或對照組的研究)。這些研究對平均年齡在27至52.4歲之間的受試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復原力介入測試。

醫療專業人員是這39項研究的重點,共有6892名受試者。四項研究包含醫療專業人員和非醫療人員的混合樣本(1000名受試者)。一項針對緊急救難人員的復原力培訓研究中,對82名志願者進行了審查。

在納入的的研究中,有19項研究比較了綜合的復原力介入(例如正念和認知行為療法)與非特異性比較者(例如在等待期後接受訓練的等待名單對照組)。大多數介入措施(30/44)是在小組中進行的,訓練強度超過12小時或每節課(18/44),並且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意即提供介入提供者及受試者間的直接接觸和會面; 29/44)。

納入的研究來自各種不同資金的贊助(例如醫院,大學)或來自不同基金來源的組合資助。十五項研究未指定資助來源,一項研究未獲得資助。

證據品質
許多因素降低了對於復原力介入措施是否有效的確定性。這些因素包括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間的不同結果,大多數研究的受試者人數較少,以及研究結果僅限於某些受試者、介入措施和比較者。

主要結論
復原力訓練可以提高醫療專業人員恢復能力,並可以在治療結束後立即減輕憂鬱和壓力症狀。復原力的介入措施似乎並未減輕焦慮症狀或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但是,本次綜述發現的證據有局限性且非常不確定。這意味著,目前,我們對復原力介入措施是否能改變這些結果幾乎沒有信心。進一步的研究很可能會改變這些發現。

很少有研究提出過復原力介入措施的長期影響。研究使用了各種不同的結果指標和介入措施設計,因此很難從中得出結論。僅在三項研究中檢測到潛在的不良事件,結果也沒有發現不良反應的存在。需要進行更多的高質量研究方法並改進研究設計。

翻譯紀錄: 

翻譯者:張庭禎
服務單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職稱:學士生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