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輸營養(食物)予重症成年病人而非病人自行進食和吞嚥食物/營養

背景

由於身體會為應對嚴重疾病或損傷而加快新陳代謝,因此在加護病房(ICU)的重症成年病人有營養不良的風險會較大。此外,病人的飲食習慣可能會被打亂,因為他們失去意識或過於虛弱而無法自行進食或正常飲食。這意味著必須使用其他方法以確保病人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病人可透過3種方式獲得人工營養:腸道灌食(enteral feeding; 經由導管傳輸營養到胃或小腸);靜脈營養輸液(parental feeding; 通過導管插入靜脈而直接注射營養到血流內);或兩者結合。此文獻回顧比較了以上3種途徑的成效。

研究特性

本研究之證據更新至2017年10月3日。我們納入了25項研究,當中包含8816名有嚴重外傷、急症、產生治療或手術後症狀,且曾住進ICU的參與者。其中有11項研究正在等待分類(評估資料不足),而另外有兩項仍在進行研究。被納入的研究都對腸道灌食與靜脈營養輸液、或與兩者結合的方式進行了比較分析。

主要結果

研究文獻列出了在不同時間點死於任何原因的人數。我們找不到證據指出腸道灌食比靜脈營養輸液,或比兩者結合的方法有更大或更少機會減低在90天內和180天內的在院死亡人數。我們從3項小型研究中發現證據,指出在30天內,通過腸道灌食結合靜脈營養輸液的組別有較低的死亡人數。沒有研究提出超過28天的非ICU住院日數(即透過考慮預期內因死亡而流失的參與者所計算之ICU逗留時間);而1項研究則報告給養方法不會影響呼吸器停用的日數。

我們找不到能夠證實腸道灌食比靜脈營養輸液有更多或更少誤吸(有物質如食物從消化系統進入肺部)或肺炎 (通常因細菌感染所致之一邊或兩邊肺部腫脹)個案的證據。儘管證據是來自參與者狀況(如嚴重外傷、醫療或手術後症狀等)並不一致的研究 ,但仍然可以得出腸道灌食有可能減少敗血症 (一種身體對感染的反應導致其自身組織和器官受到傷害時所引致之可致命狀況)出現的結論。而在零星的研究中有極少量的報告,發現接受靜脈營養輸液而非腸道灌食的參與者中,有嘔吐的人數較少。

證據確定性

要研究人員不讓ICU的員工知道病人給養的方式是不可能的,而這樣或會令調查結果有所偏差;同時實驗的研究者們並沒有一致地報告實驗方法。每項研究中的參與者都有不同類型的嚴重疾病狀況 (如嚴重外傷、醫療或手術後症狀等), 這可能會影響他們對餵養方式的反應;同時我們許多的測試都只有被限制的資料。我們判定證據的確定性為低或非常低。

結論

我們無法得到足以判定哪種給養方式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呼吸器停用日數和副作用的證據。同時也沒有超過28天非ICU住院日數的研究報導。證據的確定性為為低和非常低,我們亦無法對本次文獻回顧的調查結果抱有信心。

翻譯紀錄: 

翻譯者:冼雯菁職稱:自由譯者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