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生兒加護病房中的早產兒或極低出生體重之新生兒進行降音管理

研究背景:新生兒加護病房中的嬰兒們承受著強大的壓力,包含:高強度的聲音。新生兒加護病房內的聲音比大多數家庭或辦公室環境要來得大聲,其中亦包含持續時間短暫且不規律的干擾噪音。這些干擾的音訊頻繁地影響早產兒、工作人員及家屬。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音級範圍為7分貝~120分貝,經常超過美國兒科學會所建議的最大容許標準:45分貝。早產兒中被診斷為聽力受損的比例有2%~10%, 但在小兒科被診斷為聽力受損的孩童比例則為0.1%噪音可能導致呼吸中止、低血氧症、血氧飽和濃度的改變,繼而因為心率及呼吸頻率升高造成耗氧量增加,可能也因此減少利於生長所需的卡路里含量。身處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之中,需要提高音量以克服吵雜的環境,因此對醫護人員、新生兒及其家庭造成不良影響。高強度的噪音會增加錯誤率與事故發生率,進而降低醫護人員的工作表現。考量將介入措施納入此次文獻回顧的目標是為了降低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音量水平至45分貝甚或是更低。降低音量水平能夠從整體的環境著手,並藉此改善。可以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某個區域、安靜隱密的房間或是在音量水平受到控管的保溫箱中對嬰兒進行治療,亦或是使用耳罩、耳塞以弱化新生兒接觸到的噪音。透過降低音量水平能夠減少所產生的壓力,進而促進生長並減少不利於新生兒的結果。

研究結果:該回顧僅證實了一項小型的高質量研究,那就是使用耳塞來降低新生兒所接收到的音量水平。矯正年齡34週有利於成長的趨勢。耳塞實驗組與對照組各包含6名嬰兒,研究發現在18~22個月時,耳塞實驗組的智力發展指數高於對照組。

結論:迄今為止,僅34名早產兒參與了一項研究降音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RCT),因此尚無法提出臨床實踐之建議。未來尚需執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翻譯紀錄: 

翻譯者:簡正宣 職稱:自由譯者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