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癲癇的治療與孩子的身體健康

研究背景

對於大多數患有癲癇的女性,爲了健康,在妊娠期間持續接受治療是非常重要的。過去 40 年的研究顯示,胎兒在子宮内接觸抗癲癇藥物,患上先天畸形或發育不良的風險會更高。

研究問題

此項文獻的宗旨為瞭解妊娠期間接觸抗癲癇藥物,是否與增加小孩出生即患有嚴重結構性先天缺陷(也稱為先天性障礙)有關聯。

研究特徵

該文獻包括 49 項已發表的研究,當中有超過 25,000 名孕婦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的個案。我們將服用單一抗癲癇藥物的癲癇婦女之孩子與未患癲癇的婦女、患有癲癇但未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的婦女之孩子進行了比較。我們也對子宮內接觸不同抗癲癇藥物的兒童進行了比較。此篇文獻的證據更新截至 2022 年 2 月。

研究結果

根據使用的抗癲癇藥物種類,研究中可使用的數據量差異很大,這可作爲一些發現的依據。

無癲癇婦女生出來的孩童,患上先天性畸形的概率在 2.1% 至 3.3% 之間,而無接受治療的癲癇婦女生出來的孩童,患上先天性障礙的機率是 3.0% 至 3.2% 之間。因此,我們認爲兒童出生患上先天性畸形的背景風險是 2% 至 3% 之間。整體而言,數據並未顯示暴露於 lamotrigine(2.7% 至 3.5%)或 levetiracetam(2.6% 至 2.8%)的嬰兒畸形率較高。然而,在一項精心設計的研究中,發現 lamotrigine 使用的劑量越多,患上先天性畸形的風險就越高。關於接觸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 的數據較少,但根據目前的經驗,接觸過的嬰兒患上先天性畸形的風險(2.8% 至 4.8%)並沒有顯著增加。

接觸丙戊酸鈉的兒童患畸形的風險最高,有 9.7% 至 9.8% 的兒童患有一種或多種先天性畸形。具體來說,脊柱、骨骼、心臟和臉部部位患病的風險更高。風險大小與丙戊酸 (valproate) 的服用劑量有關;丙戊酸劑量越高則有較高的先天性畸形率。接觸丙戊酸高於接觸其他抗癲癇藥物的風險 ,包括那些本身風險較高的藥物(例如 topiramate 或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

接觸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 的孩童患上先天性畸形率較高,風險高達 6.3% 至 8.8%。這比沒有接觸過抗癲癇藥物的孩童和接觸過其他抗癲癇藥物的組別都更高。然而,卻低於接觸丙戊酸的風險。接觸苯巴比妥的孩童面臨先天心臟缺陷的風險尤其較高。

接觸苯妥英 (phenytoin) 的孩童患上先天性畸形率較高,5.4% 至 6.8% 的兒童出生時患有先天性畸形。這個風險比未接觸過和接觸過某些指定的抗癲癇藥物的孩童還高。至於接觸苯妥英 (phenytoin) 的數據太少,無法了解在子宮期間接觸苯妥英後最有可能患上哪些特定類型的先天性障礙疾病。

接觸卡馬西平 (carbamazepine) 後患上先天性畸形率也較高,有 4.0% 至 4.7% 的孩童出生時患有先天性畸形。比未接觸與接觸過其他抗癲癇藥物的孩童患上先天性障礙率更高。發現卡馬西平 (carbamazepine) 接觸劑量越高會導致先天性畸形患病的風險增加。

有少數懷孕婦女接觸妥泰 (topiramate),而有數據指出接觸過妥泰的孩童其先天性畸形率更高,有 3.9% 至 4.1%。這一比例高於沒有癲癇的女性所生的孩子。數據表明,接觸妥泰 (topiramate) 的兒童特別容易得先天性面部畸形。

對於其他抗癲癇藥物來說,數據太有限,目前無法確定其結果。

納入研究的品質

納入研究的品質各不相同,但我們認為這不能解釋審查結果,因為我們認為不同的抗癲癇藥物有不同程度的風險。

研究結論

這項文獻發現,在子宮內接觸某些抗癲癇藥物的兒童在出生時出現嚴重畸形的風險增加,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風險大小取決於兒童接觸藥物的劑量。levetiracetam 和 lamotrigine 似乎是風險最低的抗癲癇藥物,但仍需要更多數據支持,特別是關於個體不同類型的先天性畸形和更高劑量的數據。對於本次文獻中評估的各種抗癲癇藥物,數據太少無法做出結論。

翻譯紀錄: 

翻譯者:黃凱彥【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