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用於大腸癌篩檢的方式之比較

發生在大腸(結腸)與直腸的癌症是已發展國家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這個疾病由良性病變發展,時間間隔約為10年。病變轉變為癌症的話,如果能早期診斷出這個疾病,預後會好非常多。早期癌症及良性前兆的篩檢與偵查,也許可以降低因此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癌症與良性的前兆可能是出血,並能藉由特定的檢查,也就是所謂的糞便潛血檢查(FOBT),在糞便中發現血液。如果檢查為陽性(有偵測到血液),則會建議接受結腸鏡檢查以找出出血的原因。遺憾的是,FOBT並沒有發現大量的癌症與良性病變。因此,已經提倡直腸與大腸較低部位(乙狀結腸)的內視鏡檢查(稱為軟式乙狀結腸鏡)。軟式乙狀結腸鏡是在以小灌腸器清腸後,將一個軟管由肛門插入大腸較低部位約50公分的地方;得以對腸內壁做直接的目視檢查,而良性病變與惡性腫瘤也可能因此被發現。良性病變可能在同一時間不用麻醉就能移除,患者也不會有任何不適,並且可能會提供患者後續追蹤的結腸鏡檢查。

本文獻的目的是比較兩種篩檢方式(FOBT與軟式乙狀結腸鏡)降低因在大腸與直腸出現的癌症而死亡的人數之能力。

我們找出了4個比較FOBT與不篩檢的試驗與5個比較軟式乙狀結腸鏡篩檢與不篩檢的試驗;沒有直接比較這兩種方式的研究。大腸癌死亡率在FOBT與軟式乙狀結腸鏡篩檢中皆降低。當比較兩種方式時,我們無法斷定哪一種方式優於另外一種。

FOBT檢查後沒有出現併發症,但0.03%的受試者在後續追蹤之後受重大併發症之苦。在超過60,000個軟式乙狀結腸鏡篩檢程序與將近6,000次結腸鏡檢查中,0.08%的受試者有重大併發症的記錄。由於不良效應的記錄不完全,這些發現應該要謹慎地解析。

作者結論: 

有高品質的證據顯示,以軟式乙狀結腸鏡與糞便潛血檢查做為篩檢工具皆降低大腸癌死亡率。有低品質的間接證據顯示,以任一方式篩檢 皆較另外一種篩檢方式降低更多因大腸癌造成的死亡。與篩檢相關的重大併發症,需要得到來自有更多完整危害記錄的研究確認。

閱讀完整摘要
背景: 

大腸癌是世界上第三位最常見的癌症,這個癌症的滯留時間有好幾年且好的預後跟早期診斷有關,許多國家已經實施篩檢。在隨機試驗中,以糞便潛血檢查與軟式乙狀結腸鏡進行的篩檢皆顯示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然而,這些檢查從來不曾探討對大腸癌死亡率的比較效益,並且出現對於選擇哪一種檢查的爭議。

目的: 

比較以軟式乙狀結腸鏡與糞便潛血檢查進行大腸癌篩檢的效益。

搜尋策略: 

我們搜尋了MEDLINE以及EMBASE (2012年11月16日)、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2012年,Issue 11)以及合適研究的參考資料表。

選擇標準: 

比較以軟式乙狀結腸鏡與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篩檢或不篩檢的隨機對照試驗。只收錄記錄大腸癌死亡率的研究。糞便潛血檢查需要重複進行(每年一次或每兩年一次)。

資料收集與分析: 

由兩位作者獨立地取得資料與評估偏誤風險。使用隨機效應模式、為軟式乙狀結腸鏡與糞便潛血檢查(FOBT)分別做的標準統合分析,我們以95%信賴區間(CI)計算其相對風險。我們對間接分析採用貝氏方法(以對比為基礎的網絡統合分析方法),且以事後中位數相對風險95%貝氏可靠區間來表示結果。以GRADE來評估證據品質。

主要結果: 

我們找出了9份包括338,467個人隨機接受篩檢,而405,919個人在對照組當中的研究。5份研究比較軟式乙狀結腸鏡篩檢與不篩檢,4份研究比較以零陵香為基礎的FOBT(每年一次與每兩年一次)與不篩檢。我們不認為研究的偏誤風險降低我們對結果的信心。我們沒有找出任何直接比較兩種篩檢方式的研究。當與不篩檢比較時,使用軟式乙狀結腸鏡篩檢(相對風險0.72; 95% CI 0.65至0.79,高品質證據)與FOBT篩檢(相對風險0.86; 95% CI 0.80至0.92,高品質證據)的大腸癌死亡率較低。在根據間接比較兩種篩檢方式做的分析中,相較於FOBT,軟式乙狀結腸鏡篩檢死於大腸癌的相對風險為0.85(95% 貝氏可靠區間0.72至1.01,低品質證據)。在FOBT檢查後沒有出現併發症,但0.03%的受試者在後續追蹤之後受重大併發症之苦。在超過60,000個軟式乙狀結腸鏡篩檢程序與將近6,000次結腸鏡檢查中,0.08%的受試者有重大併發症的記錄。由於不良效應的記錄不完全,不良事件資料應該要謹慎地解析。

翻譯紀錄: 

翻譯者: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