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劑治療 (注射療法) 用於腿部蜘蛛網狀靜脈曲張

蜘蛛網狀靜脈曲張 (spider veins) 或線狀靜脈曲張 (thread veins) (微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as) 是細小的表面靜脈,會因擴張而造成血管變得顯而易見,通常出現在腿部。他們在形成時,有時 (但並非總是) 與影響深部靜脈的慢性靜脈疾病相關。產生蜘蛛網狀靜脈曲張的危險因子包含家族史、懷孕、服用女性荷爾蒙、使用外用類固醇、局部創傷、久坐或長時間站立。有些患者會產生疼痛、痙攣、灼熱、抽動、瘙癢或腿部疲勞等症狀,尤其是女性患者更可能會擔心患部的不美觀。因而,此類患者尋求治療的需求日益增加。

幾個世紀以來,硬化劑治療一直被用於治療蜘蛛網狀靜脈曲張。他的技術為將化學藥劑注射到靜脈中,並有時伴隨以繃帶或彈性襪加壓。

施以治療時,在靜脈曲張處注入液體或泡沫式硬化劑,會使靜脈內層 (血管內皮) 被局部破壞,並引發血管發炎、產生血栓,導致血管塌陷、增厚或在血管上形成疤痕,最終導致血液停止供應至接受注射的部位,進而使原本曲張的血管便施失去其紅色或紫色外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目前針對哪種硬化劑最有效、具有最少的副作用及產生最少的不適感,尚未有定論。

因此,此文獻回顧共納入 10 項隨機對照試驗,共 484 位受試者,對不同硬化劑的療效進行比較。文獻回顧結果顯示,注射十四烷基硫酸鈉 (sodium tetradecyl sulfate, STS)、聚多卡醇 (polidocanol, POL) 或肝素混合液(heparsal, 20% 生理鹽水與 100 單位/毫升肝素(heparin)混合液) 相較於注射生理鹽水更能有效的清除曲張的血管。然而,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哪一種硬化劑的效果相較於其他硬化劑更佳、或是病人對於哪一種硬化劑的效果更為滿意,每種硬化劑的最適劑量也尚無定論。有些證據顯示注射聚多卡醇相較於肝素混合液或是十四烷基硫酸鈉,疼痛感較輕;而十四烷基硫酸鈉所造成的疼痛感相比於肝素注射液則較多。某些硬化劑在較高的劑量下似乎會引起更多的疼痛和副作用,例如產生輕度棕色變色、或是造成靜脈注射周邊部位發紅或腫脹。然而,目前並無足夠證據可以用以決定各種硬化劑最適合使用的濃度。此文獻回顧納入之臨床試驗皆具有非常不同的試驗設計,且各試驗使用了不同的硬化劑;因此,我們無法直接統合這些試驗之研究結果來得出更確切的 (硬化劑相對療效) 結論。目前針對硬化劑治療的研究證據有限,且整體方法學及研究結果呈現品質欠佳。

翻譯紀錄: 

翻譯者:張人予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博士候選人)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