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心臟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之心理治療

我們回顧冠狀動脈心臟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供應心臟血液的動脈狹窄) 病患在接受常規照護及增加心理治療的照護成效的證據。研究結果比較總死亡率 (心因性或非心因性)、心臟病發、血管重建術 (心臟重新得到血流供應的手術) 需求,以及憂鬱、焦慮與壓力程度等結果。

背景

心臟病發與心臟手術可能令人恐懼與造成創傷,甚至導致部分病患產生心理問題。有些心理特質被認為與心臟不適的症狀進展相關。心臟康復計畫有時會納入憂鬱、焦慮或壓力相關之心理治療。我們檢視 CHD 病患除了常規照護外,增加心理治療是否能帶來任何益處。我們只選擇至少追蹤6個月以上的研究。

文獻搜尋

這是第三次的更新 (前兩次分別是2004年及2011年)。收錄的研究證據截至2016年4月。

研究特徵

我們共納入35篇隨機對照試驗 (至少被隨機分成2組以上的臨床研究),總共10,703位受試者。多數參與者為男性 (77%),最近有心臟病發作或做過外科心血管重建手術 (revascularisation procedure)。這些研究對參與者追蹤6個月到10.7年不等,最常見的是追蹤12個月。在試驗開始時,其中10篇研究一開始只收有心理問題 (主要為憂鬱) 的CHD病患,有11篇研究是納入有不同程度精神病理學問題的病患,3篇研究則是排除有心理問題的病患,而有11篇研究並未說明病患的心理狀況。

研究經費來源

有13篇研究並未說明經費來源。7篇研究由政府資助經費,6篇研究由慈善基金會資助,而有6篇則是由政府和慈善基金會共同資助。2篇研究除了政府和慈善團體委託的資金之外,亦得到私人機構的補助,另外一篇研究經費則是來自大學所提供。

主要結果

心理介入並未能降低總死亡率 (所有死因),也未能降低心臟手術風險或再次心臟病發作。心理介入能降低心因性死亡,並減少病人自述憂鬱、焦慮和壓力的相關症狀。

證據品質

觀察到的研究證據存在著相當的不確定性,只有總死亡率 (所有死因) 或心臟手術的證據品質為中等外,多數的研究證據若不是被列為證據品質低 (心因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臟病發、憂鬱、焦慮),就是被列為證據品質非常低 (壓力)。

翻譯紀錄: 

翻譯者:蔡明芬 服務單位:長庚科技大學 職稱:副教授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