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或選擇性頸動脈分流用於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以及選擇性分流中不同監測方法)

問題

我們調查了分流術對於中風、死亡和其他合併症等影響,以及在選擇性分流中不同的監測方式會如何影響全身麻醉接受頸靜脈內膜切除術的人們。

背景

大約 20% 的中風是由於頸動脈(向大腦供血的主要動脈)狹窄引起,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一種解決頸動脈狹窄以降低中風風險之手術。然而,此手術仍有 2% 至 3% 的中風風險。在手術中,使用矽膠管或分流器作為臨時繞道可以縮短手術期間大腦血流中斷的時間。雖然可降低週術期中風風險,但也可能導致動脈壁損傷,從而增加中風風險。一般來說,分流手術可分為三類。首先,在常規分流手術中,外科醫師會在病人的體內放置一個分流管。第二,在選擇性分流術中,外科醫師僅會夾鉗後大腦供血不足之病人使用分流術,或者根據腦部監測,再利用超音波來評估需要使用分流術之病人。第三,在不分流的情況下,外科醫師一般不會考慮採用分流術。

研究重點

在這篇文獻回顧之更新中,共六篇試驗,1,270 位受試者被納入分析。其中三項試驗比較了常規分流術與不分流;一項試驗比較了常規分流與選擇性分流;另外兩項試驗則比較了選擇性分流中不同監測方法。 而我們目前尚未發現任何比較選擇性分流與不分流的試驗。所有納入的試驗都評估了全身麻醉接受內膜切除術之病人所使用之分流術。總體而言,受試者的年齡從 40 歲到 89 歲不等,男性受試者多於女性受試者,且受試者追蹤期不超過 30 天。

主要结果

僅數量非常有限之試驗表明,常規分流術與不分流術在全身麻醉接受內膜切除術之病人中,常規分流術可在術後 24 小時內降低中風發生率,在術後 30 天內降低中風相關死亡率以及同側中風發生率,不過整體研究需要更多的試驗來支持。

證據品質

納入之試驗皆為低品質證據,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影響證據品質之重大問題,因此降低了結果的可靠性。

翻譯紀錄: 

翻譯者:吳方瑜 (成功大學,學生)【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