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術中,究竟是局部麻醉還是全身麻醉比較能夠更好地把變窄的通向大腦的主要血管擴張呢(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重點摘要

- 目前的證據沒有顯示局部麻醉(患者保持清醒)和全身麻醉造成接受擴大狹窄頸動脈手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人中風、死亡或其他不良影響的風險有任何明顯差異。

- 未來的研究應招募更多的人,分析並發表所有受試者的研究結果,同時確保評估結果的研究人員不知道人們使用了哪種類型的麻醉劑。

什麼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當血液停止流向大腦的任一部位時,就會發生所謂的中風。頸動脈是主要供給大腦的血管。隨著時間,這條動脈可能會因為堆積的脂肪而變窄。大約五分之一的中風起因於頸動脈狹窄。在血管變窄的地方會形成血栓。當血栓破裂進入血液中,便可能會被帶到大腦、阻擋血液的供給,導致中風。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一項外科手術,它可以清除頸動脈的內層、脂肪沉積物和血栓,進而降低中風的風險。然而,即使手術十分小心,約每 20 人就有 1 人會因手術本身而中風。

麻醉劑是防止人們感到疼痛的藥物。外科醫師可以使用局部麻醉劑(使身體的某個部位麻痺)或全身麻醉劑(使病人進入睡眠狀態)。使用局部麻醉劑而非全身麻醉劑可能可以降低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術中或術後中風的風險。

我們想了解什麼?

我們想知道在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時,與全身麻醉相比,使用局部麻醉劑是否能:

- 降低手術期間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 降低其他不良影響的發生率。
- 以及更容易被個案和外科醫師所接受。

我們做了甚麼?

我們檢索了比較患者在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做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的研究。我們比較和總結了他們的結果,並根據研究方法和規模等因素評估了證據的可信度。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總共找到了 16 篇研究,其中包括了 4,839 位受試者。規模最大的研究納入了 3,526 位受試者,規模最小的研究納入了 20 位受試者。研究來自不同的國家,研究納入的男性人數多於女性,他們的平均年齡為 67 歲。

研究結果

與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對術後 30 天内中風的風險幾乎沒有影響。

與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可能不會降低術後 30 天内的死亡風險。

由於兩種麻醉的方式都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可以根據臨床情況以及外科醫師和患者的偏好來選擇要使用哪種麻醉。

證據主要的限制

我們對這些結果抱持中等或很少的信心。我們對於研究證據的品質抱持著低至中等程度的信心,因為在大多數的研究中,蒐集手術結果的研究人員有可能會知道患者接受了哪種麻醉。此外,一些本應納入研究的受試者訊息被排除在外,這也降低了證據的品質。

此證據的更新日期為何?

證據檢索截至 2021 年 2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呂肇尹 Tsao-Yin, Lu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生,職能治療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