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利培酮与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疾病伴有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双重诊断)患者的疗效

什么是双重诊断?

双重诊断是一个术语,用于描述同时患有精神疾病和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的人。高达75%的严重精神疾病(serious mental illness, SMI)患者是双重诊断。一般认为,SMI患者大量使用物质的原因之一是“自我药疗”,患者会服用额外的药物以缓解其令人痛苦的症状。双重诊断的人在治疗中会出现更多并发症,包括更高的复发率和再次住院率、更多地接触法律和法医服务、更严重的精神病症状、更多的风险性行为、更严重的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和更低的药物依从性。抗精神病药物是SMI的主要治疗方法。一般认为,利培酮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SGAs)在改善消极情绪状态、减少药物渴望、提升主观幸福感方面可能优于较老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first-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FGAs),并且副作用更少,因此药物依从性更高。这种症状的改善可能会减少酒精和药物的自我药疗,并改善整体的精神状态。然而,尚不清楚利培酮作为第一批生产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之一,在双重诊断方面优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程度。

哪些人会关注本系统综述?

治疗患有SMI和双重诊断的人并为这类患者开具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卫生保健从业者。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及可能陪伴其治疗和护理的家人。

本系统综述旨在回答什么问题?

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利培酮治疗双重诊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本系统综述纳入了哪些研究?

我们在2016年1月和2017年10月对相关的随机研究进行了检索。我们发现了八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有1073名双重诊断的受试者。大多数受试者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4名受试者是17岁)。利培酮与氯氮平、奥氮平、奋乃静、喹硫平和齐拉西酮进行了比较。

本系统综述的证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发现利培酮与任何其他药物相比,效果没有更明显。关于副作用的资料非常有限;我们再次发现利培酮和其他抗精神病药之间没有实际差异。总体而言,证据质量等级为低至极低,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利培酮在治疗严重精神疾病伴物质使用障碍患者方面优于或劣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纳入足够大的样本,以检测结局中有意义的临床差异。

作者结论: 

没有足够的高质量证据来确定利培酮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对双重诊断患者的影响。很少有试验将利培酮与第一代药物进行比较,导致在第二代药物获取有限的情况下,例如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利培酮的适用性有限。此外,试验设计和结局测量的异质性使我们无法在分析中使用许多试验。该领域的未来试验需要有足够有力,但也需要在研究人群选择、测量量表的使用、结局的定义和应对偏倚风险的措施方面保证方法一致。研究人员在报告结果时应遵守CONSORT指南。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高达75%的严重精神疾病(serious mental illness, SMI)患者,例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双重诊断)。双重诊断会对SMI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不良反应。

研究目的: 

评价利培酮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第一代和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相比,治疗严重精神疾病伴有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效果。

检索策略: 

我们于2016年1月6日和2017年10月9日检索了Cochrane精神分裂症组基于研究的试验注册库(Cochrane Schizophrenia Group’s Study-Based Register of Trials)(包括试验注册库)。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筛选了比较利培酮与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SMI伴物质使用障碍(双重诊断)患者的随机试验。我们纳入了符合纳入标准以及报告了可用数据的试验。我们排除了不符合我们纳入标准或虽然符合我们纳入标准但未报告任何可用数据的试验。

资料收集与分析: 

我们独立检查了引文和选择的研究。对于纳入的研究,我们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价研究质量。对于二分类结局,我们计算了风险比(risk ratios, RRs)和95%置信区间。对于连续性结局,我们计算了均差(mean differences, MD)和95%置信区间。我们使用随机效应meta分析合并数据并评价证据质量,使用GRADE方法创建“结果总结”表。

主要结果: 

我们确定了八项随机试验,共包含1073名患有SMI伴物质使用障碍的受试者。其中七项试验为本系统综述提供了有用的数据。试验的设计和测量存在异质性。利培酮与氯氮平、奥氮平、奋乃静、喹硫平和齐拉西酮进行了比较。很少有试验将利培酮与第一代药物进行比较。很少有试验从一开始就检查具有双重诊断的受试者,并且大多数试验仅包含对具有双重诊断的亚组的单独分析,或者是对现有较大试验中具有双重诊断的亚组的二次资料分析。

对于利培酮与氯氮平,我们发现这两种抗精神病药物在减少阳性精神病症状(1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RCT), n=36,均差(mean difference, MD)=0.90, 95% CI [-2.21, 4.01],极低质量证据),或减少大麻使用(1项RCT, n=14,风险比(risk ratio, RR)=1.00, 95% CI [0.30, 3.35],极低质量证据),改善主观幸福感(1项RCT,n=36, MD=-6.00, 95% CI [-14.82, 2.82],极低质量证据),停药人数 (1项RCT, n=36, RR=4.05, 95% CI [0.21, 78.76],极低质量证据), 锥体外系副作用(2项RCT,n=50, RR=2.71, 95% CI [0.30, 24.08]; I²=0%,极低质量证据),或提前退出研究(2项RCT, n=45, RR=0.49, 95% CI [0.10, 2.51]; I²=34%,极低质量证据)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氯氮平会降低患者对大麻的渴望程度(1项RCT, n=28, MD=7.00, 95% CI [2.37, 11.63],极低质量证据)。

在比较利培酮与奥氮平中,我们发现在减少阳性精神病症状(1项RCT, n=37, MD=-1.50, 95% CI [-3.82, 0.82],极低质量证据)、减少大麻使用(1项RCT, n=41, MD=0.40, 95% CI [-4.72, 5.52],极低质量证据),对大麻的渴望(1项RCT, n=41, MD=5.00, 95% CI [-4.86, 14.86],极低质量证据),帕金森症(1项RCT, n=16, MD=-0.08, 95% CI [-1.21, 1.05],极低质量证据),或提前退出研究(2项RCT, n=77, RR=0.68, 95% CI [0.34, 1.35]; I²=0%,极低质量的证据)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在比较利培酮与奋乃静中,我们发现提前退出研究的受试者人数方面没有明显差异(1项RCT, n=281, RR=1.05, 95% CI [0.92, 1.20],低质量证据)。

在比较利培酮与喹硫平中,我们发现提前退出研究的受试者人数没有明显差异(1项RCT, n=294, RR=0.96, 95% CI [0.86, 1.07],低质量证据)。

在比较利培酮与齐拉西酮时,我们发现提前退出研究的受试者人数没有明显差异(1项RCT, n=240, RR=0.96, 95% CI [0.85, 1.10],低质量证据)。

许多比较未报告重要的结局;所有研究都没有报告代谢紊乱、疾病严重程度的总体印象、生活质量或死亡率的资料。

翻译笔记: 

译者:屈可曼(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刘郁恒(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1级翻译专业)。2022年10月5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