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非正式照护者的心理社会干预

研究背景

越来越多非卫生专业人员为患有癌症的伴侣、家庭成员或朋友提供照护,这对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或社会支持,并涉及医护人员和照护者(或照护人员-患者组)之间的直接互动,可能有助于解决对照护者健康的负面影响。

系统综述问题

与常规照护相比,对癌症患者非正式照护者的心理社会干预在一系列与健康和幸福有关的结局方面的效果如何?

结果

我们发现了19项比较心理社会干预与常规照护的试验,纳入约4000名受试者。研究纳入了受到不同癌症影响的人在疾病的各个阶段的照护者。干预的组成也有差异。干预示例包括提供信息和/或教导照护者(或照护者-患者组)应对、沟通或解决问题的技能,以管理症状或改善人际关系。干预是由护士、心理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在门诊或在家中通过电话进行的。

干预后可能会即刻对照护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低的益处,但这可能不会持久。心理社会干预可能对干预后6至12个月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但我们不确定干预是否能立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社会干预可能在干预后的任何时候对照护者抑郁、焦虑、困扰和身体健康以及患者焦虑和困扰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或者对干预后患者即刻的抑郁状况和6至12个月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心理社会干预可能对干预后患者即刻的身体健康状况或3至6个月患者的抑郁状况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

三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影响,包括困扰和性功能相关困扰的增加以及照护者关系满意度的降低,患者困扰水平的增加以及某些受试者认为不合适的干预内容。没有研究关注照护者或患者的成本效益或干预满意度。因为证据质量普遍较低,必须谨慎对待调查结果。

结论

不论患者的癌症阶段或类型如何,心理社会干预对照护者具有临床意义的结局没有影响。也许其他结果(例如关系质量)或其他心理社会干预(例如冥想)可能对照护人员更有帮助。干预措施应进行更好的试验。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应特别注意涉及照护者个人的需求。

作者结论: 

各项研究的异质性使得很难就心理社会干预对此人群的效果得出明确的结论。目前迫切需要进行严格的试验,包括过程评估和更清晰、详细的干预说明。成本效益研究应与将来的试验一起进行。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正式照护者为癌症患者提供照护,癌症逐渐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非正式照护可能会对照护者的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综合最佳证据协助制定有效方法的决策,以支持“癌症患者”的照护者。

研究目的: 

旨在通过与常规照护相比,来评估癌症患者非正式照护者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对其改善照护者生活质量(QoL)、身体状况和幸福感的有效性。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从建库到2018年1月的CENTRAL,MEDLINE,Embase,PsycINFO,ProQuest,Open SIGL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临床试验注册库和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列表。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纳入了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试验比较了在群体或个人基础上向受癌症影响的成年人的成人非正式照护者提供的社会心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社会心理干预包括照护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的非药物干预。我们还纳入对照护者-患者组合的干预。我们排除了对接受姑息治疗或住院治疗的个人照护者的干预。主要结局指标是照护者的生活质量。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患者生活质量、照护者和患者抑郁、焦虑、心理困扰、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干预满意度和不良影响。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综述作者独立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使用meta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并在叙述性综合中报告了其余结果。

主要结果: 

本综述纳入19个试验(3725名受试者)。所有研究均为英文报告,并在高收入国家进行。研究是针对许多受癌症影响的患者的照护者,这些患者包括新确诊的、等待治疗的、当前正在接受治疗以及治疗后的。大多数研究都对照护者--患者组合(主要是配偶组合)进行了干预,而对群体或个体受试者的干预存在差异。尽管大多数干预措施被定义为心理教育,但干预措施之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所有研究均被评为“高偏倚风险”。

与常规照护相比,社会心理干预可能会在干预后立刻对照护者的生活质量(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sed mean difference, SMD)=0.29, 95%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0.04, 0.53];2项研究,265名受试者)有所改善,但对干预后12个月照护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甚微,甚至没有影响(SMD=0.14, 95% CI [-0.11, 0.44];2项研究,239名受试者)(均为低质量证据)。

社会心理干预可能在干预后由即刻至一个月内对照护者的抑郁状况几乎没有影响(SMD=0.01, 95% CI [ -0.14, 015];9项研究,702名受试者)中等质量证据)。社会心理干预可能对照护者在干预后即刻的焦虑症状(SMD=-0.12, 95% CI [-0.33, 0.10];5项研究,329名受试者),干预后3至6个月的抑郁状况(SMD=0.03, 95% CI [-0.33, 0.38];5项研究,379名受试者),干预后6至1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SMD=-0.05, 95% CI [-0.37, 0.26];3项研究,294名受试者)几乎没有影响(均为低质量证据)。心理社会干预是否能即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SMD=-0.03, 95% CI [-0.50, 0.44];2项研究,292名受试者)或在干预后3到6个月改善照护者焦虑症状(SMD=-0.25, 95% CI [-0.64, 0.13];4项研究,272名受试者)尚不清楚(均为极低质量证据)。两项无法合并照护者身体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的研究发现,干预后即刻的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而干预后12个月则几乎没有干预作用。任何研究均未评估照护者或患者的满意度或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干预措施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社会心理干预可能对患者干预后即刻的身体健康状况(SMD=0.17, 95% CI [ -0.07, 0.41];4项研究,461名受试者)和干预后三至六个月的抑郁状况(SMD=-0.11, 95% CI [-0.33, 0.12];6项研究,534名受试者)几乎没有影响(均为中等质量证据)。

心理社会干预可能对照护者在干预后即刻至1个月(SMD=-0.08, 95% CI [-0.42, 0.26],3项研究,134名受试者)和7至12个月(SMD=0.08, 95% CI [-0.42, 0.58],2项研究,62名受试者)产生心理困扰、对患者在干预后即刻(SMD=-0.12, 95% CI [-0.31, 0.07],9项研究,852名受试者)产生抑郁、即刻(SMD=-0.13, 95% CI [-0.41, 0.15],4项研究,422名受试者)和3至6个月(SMD=-0.22, 95% CI [-0.45, 0.02],4项研究,370名受试者)产生焦虑、即刻(SMD=-0.02, 95% CI [-0.47, 0.44],2项研究,74名受试者)和7至12个月(SMD=-0.27, 95% CI [-0.78, 0.24],2项研究,61名受试者)产生心理困扰、6到12个月的身体健康状况(SMD=0.06, 95% CI [-0.18, 0.30],2项研究,275名受试者)几乎没有影响(均为低质量证据)。

三项试验报告了与常规照护相比,干预措施相关的不良影响,包括照护者更多的困扰、性功能相关的困扰和较低水平的关系满意度,患者较高水平的困扰,并且一些内容被认为对一些受试者不敏感。

无法纳入meta分析的试验并不能报告疗效的大小,并且难以辨别干预效果。据报告,患者和照护者的干预效果不同。

翻译笔记: 

译者:何韶华(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审校:靳英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2021年3月15日。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