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健康生活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的影响

综述问题

我们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生殖、人体测量学数据、代谢和生活质量结局的影响的证据。

背景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有8-13%的女性受到影响。超重会使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所有临床表现更加恶化。这些临床表现包括生殖问题,如排卵次数减少、月经不规律、生育力下降、超声可见的多囊卵巢、雄性激素如睾酮升高,能够导致面部和身体毛发异常生长和痤疮。多囊卵巢综合征还和代谢特征、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包括胰岛素升高、胰岛素抵抗和胆固醇水平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影响生活质量,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表现和作为一个慢性疾病的诊断而加重焦虑抑郁情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规律锻炼,达到和维持健康的体重。

研究特征

我们检索到15项研究、包括498名受试者。十项研究将体育锻炼和最少饮食、行为干预或无干预作比较。五项研究将饮食、锻炼、行为干预和最小干预作比较。一项研究比较了行为干预与最小干预。这些研究的偏倚风险各不相同,总体上偏倚风险为不明确。证据检索截止到2018年3月。

关键结果

没有研究调查健康生活方式对活产、流产或月经周期规律的影响。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有些人的体重或雄激素水平。饮食和锻炼可能不会对机体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有影响。

证据质量

证据质量较低。证据的主要局限在于结果的不一致和不准确性,以及对研究方法报告较差。

研究背景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影响8-13%的育龄女性,与生殖和代谢功能异常相关。肥胖加重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表现,体重控制(减肥、维持或预防超重)被视为一项初步治疗策略,最好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锻炼和行为干预来实现。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生活方式疗法在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生殖、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和身体成分)、代谢和生活质量因素的有效性。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Cochrane妇科和生殖组专业注册库、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PsycINFO、CINAHL和AMED数据库 (检索截止到2018年3月)。我们还检索了对照试验注册库、会议摘要、相关期刊、相关论文和综述的参考列表以及灰色文献数据库,没有语言限制。

纳入排除标准

对比了生活方式疗法(饮食、锻炼、行为或者联合干预)和最少治疗或无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名作者独立进行筛选,评估证据质量和偏倚风险,并提取数据。主要结局是活产、流产和妊娠。我们在meta分析中使用逆方差和固定效应模型。我们以比值比(OR)报告二分类结局数据,以均差(MD)或标准化均差(SMD)报告连续性结局数据。

主要结果

我们纳入了15项研究,共498名受试者。十项研究将体育锻炼和最少饮食、行为干预或无干预作比较。五项研究将饮食、锻炼、行为干预和最小干预作比较。一项研究比较了行为干预与最小干预。偏倚风险差异大:8项研究的随机序列生成充分、7项研究的研究者和结局评价者盲法充分、7项研究的随机分配隐藏充分、6项研究的结局数据完整、6项研究没有选择报告结局。 没有研究评估活产或流产的主要生育结局。没有研究报告本综述中定义的月经规律的次要生殖结局。

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继发性(内分泌)生殖结局,即游离雄激素指数(FAI)(MD -1.11,95%CI -1.96至-0.26,6项RCT, N,I2=71%,低质量证据)。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体重 (kg)(MD -1.68kg,95%CI -2.66至-0.70,9项RCT, N=353, I2=47%,低质量证据)。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体重指数(BMI)(kg/m2)(-0.34 kg/m2,95%CI -0.68至-0.01,12项RCT,N=434,I2=0%,低质量证据)。我们不确定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的影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血糖结果)(mmol/L/min)(SMD -0.02,95%CI -0.38至0.33, 3项RCT,N=121,I2=0%,低质量证据)。

作者结论

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游离雄激素指数(FAI)、体重和BMI。我们不确定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的影响。没有研究关注生活方式干预对活产、流产或月经规律的影响。本综述中的大多数研究质量较低,主要由于大多数领域的偏倚风险较高或不清楚,以及FAI结局的高异质性。

翻译笔记

译者:译者:李珊(美国),审校:卜繁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引用文献
Lim SS, Hutchison SK, Van Ryswyk E, Norman RJ, Teede HJ, Moran LJ. Lifestyle change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9, Issue 3. Art. No.: CD007506. DOI: 10.1002/14651858.CD007506.pu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