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血清半乳甘露聚糖以检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曲霉病

当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抵抗感染时(例如,由于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免疫抑制药物、血液恶性肿瘤或HIV/AIDS),侵入性或全身性曲霉菌病可能是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在感染的早期诊断出侵袭性曲霉病可以进行早期抗真菌治疗,但只有在死后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为了以一种不给已经虚弱的患者带来负担的方式进行早期诊断,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可能很适合。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的细胞壁成分,由真菌排出。

研究设计

本系统综述的作者发现了54项研究,这些研究关注这种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的错误率。这些研究将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的结果与更详细的诊断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因此假阳性结果的百分比(根据详细的检测,患者没有患侵袭性曲霉病,但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呈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百分比(根据详细的检测,患者患有侵袭性曲霉菌病,但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呈阴性)可以被计算出来。半乳甘露聚糖检测不会得出“是”或“否”的答案,但会得出所谓的“光密度指数”(optical density index,ODI)。不同研究的作者在ODI高于0.5、1.0或1.5时将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定义为阳性。四项研究使用了不同的ODI,这些研究未包括在meta分析中。

研究和结果

当ODI为0.5或更高被认为是阳性时,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每100名患者会漏掉22名患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并且导致每100名患者中有15名没有患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出现假阳性检测。

当ODI为1.0或更高时被认为是阳性时,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每100名患者会漏掉29名患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并且导致每100名患者中有10名没有患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出现假阳性检测。

当ODI为1.5或更高时被认为是阳性时,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每100名患者会漏掉37名患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并且每100名患者中只有7名没有患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出现假阳性检测。

局限性

这些研究显示出不同的结果,并且有少数患者患有侵袭性曲霉病。

作者结论: 

如果我们在患病率为11%(总体患病率中位数)的一百名患者中使用临界值为0.5 ODI的检测,则会漏掉两名患有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敏感性78%,22%假阴性),十三名患者将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或不必要的转诊以进行进一步检测(特异性85%,15%假阴性)。如果我们在同一人群中使用临界值为1.5 ODI的检测,这意味着将漏掉四名侵袭性曲霉病患者(敏感性61%,39%假阴性),而六名患者将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或不必要的转诊以接受进一步检测(特异性93%,7%假阴性)。然而,这些数字应该被谨慎解释,因为结果异质性很大。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侵袭性曲霉菌病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机会性侵袭性真菌病。对于已经虚弱的患者,侵袭性曲霉菌病的检测既不应太具有侵略性,也不应该是太大的负担。血清半乳甘露聚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似乎有可能满足这两个要求。

研究目的: 

获得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准确性的总体估计。

检索策略: 

我们在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了曲霉病和夹心ELISA的MeSH术语和文本词。我们查阅了纳入的研究和综述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以获取更多研究。我们在2014年2月进行了检索。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纳入了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设计和患者的连续系列,以评价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或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患者的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准确性。参考标准由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和真菌病研究组(Mycoses Study Group, MSG)给出的标准组成。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名系统综述作者独立评价质量并提取了资料。我们使用双变量方法进行meta分析。我们通过在模型中加入潜在的异质性来源作为协变量来研究异质性来源。

主要结果: 

我们在综述中纳入了54项研究(meta分析有50项),共涉及5660名患者,其中586名患者已被证实或可能患有侵袭性曲霉病。当使用0.5的光密度指数(optical density index,ODI)作为临界值时,该检测的灵敏度为78%(70%到85%),特异性为85%(78%到91%)。在临界值为1.0 ODI的情况下,灵敏度为71%(63%到78%),特异性为90%(86%到93%)。在临界值为1.5 ODI的情况下,灵敏度为63%(49%到78%),特异性为93%(89%到97%)。异质性的潜在来源均未对敏感性或特异性产生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

翻译笔记: 

译者:李佳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赵紫怡,2023年3月14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