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疗

系统综述问题

我们旨在评价治疗卒中一个月后成人尿失禁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背景

一半卒中住院患者患有尿失禁。除了不自觉的漏尿,尿失禁的症状还包括尿急(急迫性尿失禁)或在笑或打喷嚏时漏尿(压力性尿失禁)。卒中患者的尿失禁症状较其它尿失禁患者更严重。这些症状会造成尴尬和痛苦,并影响患者参与康复的能力。尿失禁会降低自我价值感,抑郁也很常见。它还会对家庭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影响患者能否回家生活。

检索日期

检索日期截至2017年11月1日。

研究特征

我们确定了20项研究,共含21项对比,涉及1338人。这些研究包括各种行为治疗(如盆底肌肉训练)、辅助治疗(如针灸或电针)和物理治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以及药物治疗(如奥昔布宁、雌激素)。一项研究调查了控尿执业护士评价和治疗的效果。对照组通常是“常规照护”或无治疗组。

主要结果

我们发现行为干预可能减少24小时内尿失禁发作的平均次数,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然而,由控尿执业护士提供三个月的干预治疗后,可自主排尿的人数影响很小或没有改影响针灸等辅助疗法可能会增加治疗后可自主排尿受试者的数量。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物理治疗可能会减少24小时内尿失禁的平均次数,并可能改善功能。

证据质量

由于研究细节报告不足(特别是早期研究)以及大多数研究的受试者数量较少,证据质量不高。超过半数的研究缺少副作用的信息。

作者的结论

需要纳入更多受试者的高质量试验,对不同治疗方案组与常规治疗组(或无治疗组)进行对比。

作者结论: 

没有足够的证据指导卒中后康复期成人的尿失禁治疗。由于评价相同干预措施的试验很少,只能从少量的、通常是小型的试验中得出结论。置信区间很广,因此难以确定是否存在临床重要差异。只有四项试验有充分的分配方案隐藏,多项试验限于报告质量低,无法判断其偏倚倾向程度。需要更多有把握的多中心干预试验,为改善卒中后尿失禁的干预措施提供有力证据。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在卒中后住院患者中,40%-60%的患者可能发生尿失禁,25%的患者在出院后仍有尿失禁,15%的患者在一年后仍有尿失禁。

本综述是发表于2005年、更新于2008年综述的更新版。

研究目的: 

评价卒中后1个月以上成人患者尿失禁的干预效果。

检索策略: 

我们分别于2017年10月30日和2017年11月1日检索了Cochrane尿失禁专业注册库(Cochrane Incontinence Specialised Register)和Cochrane卒中专业注册库(Cochrane Stroke Specialised Register),其中包含从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MEDLINE In-Process、MEDLINE Epub Ahead of Print、CINAHL、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 ICTRP)中检索到的试验,以及手工检索的期刊和会议论文集。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纳入了随机或半随机临床对照试验。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综述作者独立进行了资料提取、偏倚风险评价及GRADE评价。

主要结果: 

我们纳入了20项试验(报告了21项对比类型),共1338名受试者。除下文报告的内容外,未能获得预设结局的资料。

干预对比无干预/常规护理

行为干预低质量证据表明,行为干预可能减少24小时内尿失禁的平均发生次数(均差(mean difference, MD)=-1.0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74, 0.74];1项试验;18名受试者;P=0.26)。另外,两项试验的低质量证据表明,行为干预可能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SMD=-0.99, 95%CI [-2.83, 0.86];55名受试者)。

专业引导的专项干预:一项中等质量证据的试验表明,由控尿执业护士进行结构化评价和管理可能对治疗三个月后的自主排尿患者人数几乎没有影响(风险比(risk ratio, RR)=1.28,95%CI [0.81, 2.02];121名受试者;相当于从每1000人的354增加到453,95%CI [287, 715])。

辅助治疗:五项试验评价了采用传统针灸、电针和姜盐隔灸加常规针灸的辅助治疗的效果。五项试验的低质量证据表明,辅助治疗可能会增加治疗后自主排尿受试者的人数;治疗组受试者中自主排尿的人数增加两倍多(RR=2.82, 95%CI [1.57, 5.07];524名受试者;相当于每1000人中自主排尿者从193人增加到544人,95%CI [303, 978])。只有一项电针试验以叙述的方式报告了不良事件,即干预组治疗后出现瘀伤和腹痛。

物理治疗:两项试验报告了三组对比,表明使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的物理治疗可减少24小时内失禁发作的平均次数(MD=-4.76, 95%CI [-8.10, -1.41];142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一项TENS试验报告了两组对比,发现干预可能改善整体功能(MD=8.97, 95%CI [1.27, 16.68];81名受试者;中等质量证据)。

干预与安慰剂

物理治疗:一项物理治疗试验表明,TPTNS对治疗后自主排尿受试者的人数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RR=0.75, 95%CI [0.19, 3.04];54名受试者),对尿失禁的发作次数也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MD=-1.10, 95%CI [-3.99, 1.79];39名受试者)。一项试验表明TPTNS组在26周时有所改善(OR=0.04, 95%CI [0.004, 0.41]),但没有证据表明在6周(OR=2.33, 95%CI [0.63, 8.65])或12周时(OR=1.22, 95%CI [0.29, 5.17])膀胱状况感知度存在差异。一项试验的资料提示,没有证据表明TPTNS对ICIQLUTSqol测量的生活质量有影响(MD=3.90, 95%CI [-4.25, 12.05];30名受试者)。一项研究报告了轻微的不良事件,如轻微皮肤刺激和踝关节痉挛。

药物治疗干预:一项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表明雌激素治疗会影响轻度尿失禁患者(配对样本,MD=-1.71, 95%CI [-3.51, 0.09])或严重尿失禁患者(配对样本,MD=-6.40, 95%CI [-9.47, -3.33])的每周平均尿失禁发作次数。一项研究称没有不良事件。

不同干预措施之间的对比

行为干预:一项试验对比了行为干预(定时排尿)和药物治疗干预(奥昔布宁),但该实验无可用资料。

辅助治疗:一项对比不同针灸针具和针刺深度对尿失禁效果的试验报告表明,四个疗程后,长针组78.1%受试者无尿失禁发作,而毫针组为40%(57名受试者)。除结果资料不完整外,该试验的所有偏倚均被评为不明确或高偏倚。

联合干预对比单一措施干预

一项试验对比了联合干预(感觉性运动生物反馈加定时提示排尿)与单一干预(定时排尿)。联合干预可能对治疗后可自主排尿受试者的人数几乎没有影响(RR=0.55, 95%CI [0.06, 5.21];23名受试者;相当于从每1000人中的167人减少至92人,95%CI [10, 868]),对失禁发作次数也没有影响(MD=2.20, 95%CI [0.12, 4.28];23名受试者)。

特定干预措施对比注意力控制

物理治疗干预:一项研究发现,与利用拉伸运动的注意力控制组相比,TPTNS对治疗后可自主排尿受试者的人数可能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RR=1.33, 95%CI [0.38, 4.72];24名受试者;相当于从每1000人中的250人增加到333人,95%CI [95, 1000])。

翻译笔记: 

译者:张国洲(外部志愿者),审校:刘郁恒(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1级翻译专业)。2022年9月15日。

Tools
Information